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自治区。这些自治区的建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种制度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同时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平等地位。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所以①②③说法正确;④开创了政治协商制度的新阶段,这一说法与题目无关,他说的是中国的政党制度。故此题应选A项。?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历史学家戴逸在《论乾隆》一文中曾把清帝比喻为体育竞跑场上的第四名选手,当他们接过前一名选手的接力棒时,“同时也接过了这种文明所能发挥的竞跑能力”。戴逸此言论是想说明( )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同时也接过了这种文明所能发挥的竞跑能力”说明了事件和文明的延续性和传承性。根据所学知识,近代中国的落后源于中国的封建落后的社会制度,不是源于明清时期的民族退化。所以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落后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矛盾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B.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
C.都有利于国家统一
D.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并准确把握历史线索的能力。实际考查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A项错误,秦朝设丞相不是因为相权威胁皇权,是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B项错误,这是近代民主的一个原则。C项于题干无关系。D项正确,秦朝设丞相,为巩固统治,而明朝废丞相,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防止相权乱政。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废丞相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3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妥。
——《皇明祖训》
(1)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指出汉、唐、明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6分)
(2)汉、唐、明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有无本质区别?请说明理由(3分)
(3)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在明朝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对中国社会发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1)汉:认为丞相很重要,能辅助皇帝治理天下;唐:认为国家政事要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不能一人独断;明:认为丞相专权乱政,故废丞相。(3分)
(2)没有本质区别,(1分)都是为了维护皇帝一姓的天下。(2分)
(3)明朝废丞相,使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专制皇权有可能提高决策效率;但是一人独裁,将国家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社会对皇帝的崇拜造成了对个人自然权利流失的麻木,结果导致近代民主共和制的建立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3分,答对3点即可)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朕之股肱,统理海内”等信息可知,汉朝统治者认为丞相很重要,能辅助皇帝治理国家。根据材料二中“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可知,唐朝统治者认为国家政事要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不能一人独断。根据材料三中“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等信息可知,明朝统治者认为丞相专权乱政,故废丞相。
(2)汉、唐、明朝的统治者对待丞相的态度并无本质区别。丞相作为中国古代最高官职,代替皇帝统帅文武百官、辅佐皇帝总理国家政务。不管是汉朝的重用丞相,还是明朝的废除丞相,统治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丞相只是他们加强统治的工具。
(3)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的加强有可能提高行政效率,但也有很大弊端,如:权力过分集中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社会对皇帝的崇拜造成了对个人自然权利流失的麻木,导致近代民主共和制的建立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君主专制的社会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