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神宗)诏曰:“天下商赝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减价出售)失业。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材料二: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买入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人牙人与客人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逆纳价钱;若半年纳,限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
材料三:魏继忠上言:“宜假钱别置……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移民以遂,国用足矣。”
——以上三则材料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商品交易中的什么社会现象?(6分)
(2)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措施有什么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北宋中期,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牟取暴利、兼并中小商贩、阻碍商品交换。
(2)设置市易务。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3)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这些措施最终被废除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的是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减价出售)失业。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可知,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牟取暴利、兼并中小商贩、阻碍商品交换。第(2)问,根据材料中“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东京设置市易务,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第(3)问,从材料中“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移民以遂,国用足矣”可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因触动保守派利益后被悉数废除。
点评: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及认识。
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而遭到反对。④变法者改革的意志坚定,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果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
认识:
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改革是重要的社会活动,对历史的影响十分复杂,关于一场改革的评价,往往众说纷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南宋读书人:王安石趋利而不知义,尽黜先儒之说,聚敛害民,剥民兴利。
现代学者:王安石运用行政权力量排斥一般兼并而自为兼并,扩大了国家赢利性经营规模,官营经济体系由此发达,民间工商业经济发展受到抑制。通过这一次强化专制集权,一个本来已经有可能走向开放和民主的社会体制,又逆转回去了。
——摘编自马立诚《历史的拐点》
(1)材料中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变法进行批评的出发点和实质有什么不同?(8分)
(2)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批评角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6分)
参考答案:(1)侧重点:①南宋学者重点是批评王安石变法为了富国而具有功利性,掠夺人民财富,废除儒家传统学说;
②现代学者重点是批评王安石加强经济集权和国家垄断干预经济压制了社会活力,阻碍了开放民主社会体制的发展。(4分)
实质:①南宋学者批评王安石的实质是维护传统儒家思想的民本、先义后利等传统思想美德;
②现代学者批评王安石的实质是主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垄断经济和过度干预经济。(4分)
(2)原因:①所处时代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1分)
②南宋的学者处在封建社会时期,站在大地主立场,一切从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出发;(2分)
③今天的学者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重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方向。(2分)
启示:①每个时代对王安石的评论,都是从自己的时代需要出发,表达了不同的时代认知与探求;
②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任一点2分)
本题解析:(1)仔细分析材料“王安石趋利而不知义,尽黜先儒之说,聚敛害民,剥民兴利”就可以看出南宋学者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现代学者认为“用行政权力量排斥一般兼并而自为兼并,扩大了国家赢利性经营规模,官营经济体系由此发达,民间工商业经济发展受到抑制”由于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使得商品自由发展的情况在宋代被断送。南宋学者与近代学者评价王安石变法的角度不一样。(2)评价王安石变法角度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不同决定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待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具有时代和阶级的烙印,因此应该坚持具体的、历史的对人物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 ]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
D.市易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宋熙宁四年宋神宗、王安石、文彦博等在讨论募役法之利害时,文彦博奏曰:“祖宗法制俱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神宗反问他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失不便?”文彦博则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史学月刊》
材料二:他没有满足平民的平分财产的要求,但下令取消当时所有的公私债务,这样,至少使当时的穷困者不再负担任何债务;同时不仅废除了“债务奴隶”,也禁止今后任何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这就防止了自由公民分化成主奴两个阶级。夫人的借贷收不回来,财富当然要“缩水”,但他们已我在自己手中的财富却没有被剥夺,更无肉体被消灭之虞。
------《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
(1)根据材料一说明北宋政府讨论的问题是什么?从材料可以判断文彦博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依据又是什么?(5分)
(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10分)
参考答案:(1)问题:募役法的利弊?反对?依据:士大夫协助皇帝管理天下
(2)措施: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三点即可)
颁布解负令、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成立四百人会议(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第(1)问考查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和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守旧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故可根据材料概括出文彦博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和他的阶级立场。第(2)问根据两次改革的措施以及作用即可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王实甫的代表作是
A.《牡丹亭》
B.《西厢记》
C.《汉宫秋》
D.《梧桐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