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007年6月15日,外交部长杨洁篪曾说,该组织成立6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区域组织之一,“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精神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广泛认同,成为国际间发展关系的准则。杨部长所说的“该组织”指的是
A.欧共体
B.上海合作组织
C.不结盟运动
D.联合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2001年6月14日,“上海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晤,乌兹别克斯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上海五国”。15日,6国元首举行了首次会晤,并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宣告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宣布成立、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对内遵循“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文明多样性、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对外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开放等原则。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材料:“……哪还有个人幸福?哪还有个人安康?谁使我们流浪?谁使我们逃亡?谁使我们国土沦丧?谁要我们民族灭亡?来,来,来!来,来,来!我们休为自己打算,我们休顾个人逃亡。我们应当团结一致,走上战场誓死抵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离家》“……九杯酒儿大气饮,日本鬼子凶得狠,死了中国同胞们;十杯酒儿大气浓,我去当兵打冲锋,日本鬼子赶回东”。“……有钱出钱把国救,有力出力把枪托;我们打得持久战,日本把我莫奈何。”?
——摘自《抗战时期的重庆民谣新闻集》
(1)据材料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和战略方针。这些歌曲、民谣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据材料分析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以色列前总理拉宾说:“在犹太人被纳粹屠杀、驱赶而流浪于世界各地之时,犹太人得到了上海人民的庇护,我和以色列人民及政府从内心深处感谢你们的帮助。” 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双方郑重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沖突的危险;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2)据材料,指出中国人民在对外交往中的态度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改善中美关系的原因以及中美《上海公报》发表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精神: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团结一致,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战略方针:持久抗战。影响:激励中国人民参军参战,保家卫国;鼓舞了中国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信心。原因:全民族抗战。 
(2)态度和主张:同情、帮助被压迫民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国内各种矛盾激化;美苏争霸,美国处于战略防御。意义: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和转机,对当代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近年来,由日本民族主义情绪催生的少数极端分子所形成的右翼势力,在国内财阀的支持下,不仅极力否认侵略战争,而且一遇时机就企图为日本过去的侵略罪行翻案,如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事件,篡改历史修改教科书事件。试结合历史和现实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并就中日关系发展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原因:“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对日本处理不彻底,法西斯势力没有得到肃清;日本政府没有认真反省过去的侵略战争,对右翼势力的活动默许和纵容。日本经济不景气,党派斗争激烈,客观上为右翼势力的活动提供了土壤。
看法:中日关系问题关系到亚洲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两国关系;要尊重历史,向前看。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分析材料,从政治与历史角度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一问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实际上是结合二战后时日本的处置和日本当前的经济、政治状况进行分析;第二问应从宏观角度具体说明中国关系对两国和世界的影响以及坚持的基本原则。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用不同的外交政策,说明我国政府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坚持联系的、发展的看问题?④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学理论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知中国外交的阶段性特征。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 以下是美国《时代》周刊所选用的一些中国封面人物,体现了美国社会对中国的关注。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 图一是1950年12月11日的期刊,人物是毛泽东。标题是:RED CHINA’S MAO(红色中国的毛)。背景为红色基调的蝗虫。
? 图二是1954年3月10日期刊,人物是周恩来。标题是:RED CHINA’S CHOU EN—LAI(红色中国的周恩来)。
? 图三是1963年9月13日的封面,标题是:RED CHINA:The Arrogant Outcast(红色中国,狂妄的被孤立者)。船头上的四个人物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和邓小平。一艘过分拥挤的大船,船舷上摞着补丁,船上热闹非凡,标语上写着打倒赫鲁晓夫,打倒资本主义;斯大林,列宁和赫鲁晓夫的画像被抬出来示众,船尾是中国的导弹,有人在上面以武力示威。
? 图四是1971年4月26日的期刊,封面上是美国乒乓球运动员在长城的合影。
? 图五是1984年4月30日的期刊,表现的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手里拿着可口可乐,面露微笑。
? 图六是1985年9月23日的期刊,画面以邓小平图像为中心,一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标题下面的小字是:“Moving Away from Marx”。
请回答: 
(1)结合图一中的背景(红色基调的蝗虫)说明当时的中美关系的状态。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出图二中人物在新中国成立后至50年代中期的外交活动两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图片三分析当时中国的外交形势。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图片四反映的历史事件的特定称谓。70年代我国外交重大突破与转机的关键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五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对外政策。图六邓小平图像两边的内容对比表达了什么含义?图片中的题目Moving Away From Marx的中文意思是什么?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当时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敌对政策,视社会主义为赤色祸水。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
(2)同印度代表团会谈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率代表团第一次以五大常任理事国之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参加了万隆会议。
(3)外交环境恶化,中美关系敌对紧张,中苏关系破裂。
(4)乒乓外交。中美关系缓和。 
(5)图五表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图六邓小平图像两边的内容是对改革开放前后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对比,意在说明中国开放的现代化成效。题目Moving Away From Marx的意思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这种说法不合理。马克思主义不意味着封闭落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