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5-31 08:16:58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从秦朝到清朝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①秦朝在全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②汉初吸取秦亡教训,推行郡国并行制 ③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清初“军国政事” ④清初,雍正帝命令地方大员密折秦事 A.①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从秦朝到清朝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是指皇帝的权力受到制约,地方不服从中央的情况。①秦朝在全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汉初吸取秦亡教训,推行郡国并行制,中央集权受到削弱,造成七国之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清初“军国政事”,皇权受到制约,②③符合特殊情况,因此选择D。雍正帝命令地方大员密折秦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④。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郡国并行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议政王大臣会议。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6分) (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评价第三帝国。(6分) (3)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第三帝国政治制度受到了怎样的冲击和挑战?(4分)
参考答案:(1)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或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2分)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2分)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2分) (2)政治方面: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如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特务统治等。(2分)对外经济与文化交往方面:中止西学东渐,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2分)评价:在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中西差距进一步拉大,中国社会面临深重的危机。(2分) (3)冲击与挑战:19世纪末维新派倡导变法,提出君主立宪制的主张;(2分)20世纪初期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
本题解析:(1)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概括材料的能力,依据材料一“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体制、经济重心南移以及选官制度变化的角度进行回答。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政策以及对外关系从“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实行海禁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等角度组织答案,第二小问属于评价试题,作答时候要围绕“全球史观”的角度从“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角度进行评价。 (3)依据问法中时间“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并结合中国当时面临被列强瓜分的政治局势从中国各个阶层探寻救国途径从“19世纪末维新派倡导变法,提出君主立宪制的主张以及20世纪初期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选官制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时期政治·内阁制和军机处;古代中国经济·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0分)官僚制度是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支撑点,是古代中国极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 东晋
| 隋
| 唐
| 北宋
| 比例
| 4%
| 17.2%
| 24.5%
| 46.1%
|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实现君主“独制”而推行的地方行政体制。(2分)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的名称。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与秦朝相比,唐朝的宰相制度有何特点?(3分) (3)据材料一、二,说明官僚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所起的作用。(2分) (4)官僚制度中极为重要的是选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有人认为这一变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谈谈你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1)分封制。(1分)郡县制。(1分)。 (2)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1分)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2分) (3)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1分)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1分) (4)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2分)破除了世家大族特权垄断(或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增加)。(1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第一问由材料“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可知是西周时期,结合所学知识西周的地方体制是分封制,分封的诸侯对天子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拱卫王室但也拥有世袭统治权。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秦代的地方体制是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有利于君主实现“独制”的目的。 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秦朝的宰相有左右二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由中书省负责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可知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 第(3)题的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由材料一“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由材料二“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可知三省各有分工,相互监督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第(4)题材料的时间(隋、唐、北宋)和寒门弟子在入仕群体中所占的比例逐渐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第(4)第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寒门弟子比例的提高可以得出答案:科举制打破了世家贵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并且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的方式,所以这一变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西周和秦汉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官僚制度·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选官制·科举制。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对下表中“大臣”职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1.发折
|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大臣
| 7.开面
| 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
| 2.接折
| 章京将奏折送大臣阅
| 8.交折
| 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
| 3.见面
| 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 9.月折
| 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
| 4.述旨
| 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 10.随手
| 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
| 5.过朱
|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 11.封柜
| 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
| 6.交发
|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
|
| A.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 B.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 C.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 D.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史料阅读,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由材料中的“章京”即可判断为清代,表格内容实际上阐述了大臣上交奏折后对奏折处理的详细过程,这一过程严密、规范,而这一过程中皇帝对奏折的批改是中心环节,对大臣奏折有绝对的决定权,而大臣只是笔录旨意,上传下达,体现了是皇权的强化,由此分析可以判断材料是对军机大臣的职责的阐述,所以A符合题意;B与题干无关,C只反应了其中档案管理周密这一特点,而“文化日渐繁荣”与题干无关;而题干没有涉及宰相分工问题,D排除。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刘盈是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所生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后,并不得父亲的钟爱,刘邦所中意者是妃子戚姬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此刘邦几次向朝中大臣提出改立太子的事宜,却遭到萧何等大臣的反对。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此发表的评论,其中正确的是 A.甲:萧何等大臣的做法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B.乙:萧何等大臣顶撞刘邦违背了三纲五常 C.丙:刘邦的做法违背了宗法制的原则 D.丁:刘邦的做法不符合分封制的惯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