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英国革命期间,自由主义学说首次被明确提出来,当时,这些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反对王室任意干涉宗教自由、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更准确地说,这些学说要求议会控制政府、政党独立存在、承认反对党存在的必要性及其权利。
材料二 在美国革命期间,美国人在限制奴隶制、扩展宗教自由、扩大公民权和确立立宪政体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1791年美国政府所采用的联邦宪法是以分权原则为基础,也就是让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互相制衡。《权利法案》保证了宗教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集会自由。
材料三 随着19世纪逐渐成为过去,自由主义同其它历史运动一样也在性质上起了明显的变化。在群众通过接受越来越多的教育和参加工会组织变得更加自信的同时,自由主义不可能主要关心资产阶级的利益……投票箱前的平等补充了法律面前的平等。到19世纪末,成年男子的选举权已在西欧大部分国家得以确立。如1884年英国的议会选举制度改革向普选制大大迈进了一步。改革主要面向农村,规定年交纳10磅以上房租者均为选民,使选民人数增加200万,总数达到450万。
——以上材料均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自由主义思想各是如何付诸实践的?其相同点是什么?
(2)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相比自由主义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1) 英国通过法律形式确立了国王、议会和政府的权力。美国通过法律明确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但广大公民并未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
(2) 变化:更加民主的自由主义。原因:工业革命后,社会经济日益繁荣,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群众通过接受教育和参加工会组织提高了素质;工人获得选举权,给政治民主化提供了更大的动力。
本题解析:第一问主要反映了世界历史上的政治民主自由;第二问联系当时工业革命的完成这一背景从经济政治等方面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宣布:“人是生而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妨害了这种目的时,人民有权利去改变它,或者废除它。”在《独立宣言》的激励下,美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英国殖民统治者。1787年制宪会议在临时首都费城召开。参加制宪会议的55名代表都是有产者,其中奴隶主15人,没有劳动人民的代表。经过3个多月的激烈争论,北部工商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奴隶主达成妥协,共同制订出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而互相制约。但没有制订有关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的条款,宪法第六条也规定本宪法实施之前的债务,将继续有效。
在宪法制订前美国许多州法都明确规定人权条款。而美国1787年宪法却没有这样做,引起社会广泛不满,不少城市举行了一系列的集会和抗议活动。1789年7月法国爆发大革命,极大地震撼了美国,美国国会于1789年9月通过麦迪逊提出的宪法第1—10条修正案。这个被称为“人权修正案”的法案规定了以下内容:人民有宗教信仰自由,有言论、集会、出版、请愿等权利。还规定不得任意侵犯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
——摘编自张大华《美国人权状况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独立宣言》与1787年宪法在人权方面的不同及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89年美国宪法修正案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意义。(7分)
参考答案:
(1)不同:《独立宣言》宣称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而1787年宪法却没有规定保证人权的条款。(4分)
原因:《独立宣言》发表的目的是动员广大人民参与独立战争,而1787年宪法的制定者则都是有产阶层,没有下层民众利益的代表者。(4分)
(2)历史背景:美国国内各地要求宪法增加规定保障人权条款的抗议活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4分)
意义:美国1789年宪法修正案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体现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下人权的发展。(3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本题解析:
(1)该问考查概括和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宣布:“人是生而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目的是激励美国人民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而美国1787年宪法却没有明确规定人权条款,原因是“参加制宪会议的55名代表都是有产者,其中奴隶主15人,没有劳动人民的代表。”
(2)依据材料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分析1789年美国宪法修正案产生的历史背景:国内方面,1787年宪法没有明确规定人权条款,引起社会广泛不满;国际方面,1789年7月法国爆发大革命,极大地震撼了美国。1789年宪法修正案赋予了人民自由、民主等权利,体现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下人权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条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最重要的作用是
A.建立中华民国
B.规定民主共和政体
C.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D.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自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谭嗣同《仁学》
材料二?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我们谨庄严地宣告:自由独立的合众国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
——美国《独立宣言》
(1)材料一和材料二是怎样论述君民的关系和权力的?(9分)
(2)综上所述,近代中外人民在追求民主权力方面有哪些共同之处?(6分)
参考答案:
(1)材料一认为是人民选择国君,而不是国君选择人民,人民可以废黜国君;材料二认为人生而平等,拥有不可转让的权利,美国人民有权解除英王对他们的统治权。 (9分)
(2)都认为人民的自由平等权力高于一切,政府是根据人民的需要,由民众选举产生而服务于人民的;政府所具有的一切权力和政府官员的一切行为都必须和国民的利益与法律相适应。(6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材料一说明之所以有君主,是因为“民不能自治,亦不暇治”,所以“共举一民为君”,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人民对君主“可共废之”。材料二提出人的自然权利来自于“造物主”,而非君主,美国人民有权力解除对英王的隶属关系,即英王的统治权。
(2)结合第一问,对比两则材料,二者都强调人民的权利;对于政府权力来源的认识是一致的,都来自于人民,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于政府和人民的关系认识也相同,人民有权力解除政府的统治权,因此政府的权力和行为必须和人民的利益保持一致。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一位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这反映出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
A.实现对华贸易合法化
B.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扩展对华商务
D.获得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属材料选择题,解答时要注意对材料中有效信息的理解。材料中明确说明战争是为“商务”服务的,这就表明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拓展在中国的商务,打开中国的市场。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