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历史人物中,促成社会性质转变的是(? )
A.康熙帝
B.罗斯福
C.亚历山大二世
D.康有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亚历山大二世实行农奴制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促使俄国由封建国家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由此看社会性质发生改变。故选C,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于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苏俄史》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它们还有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及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有何矛盾之处?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4分)
(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暂时义务农”与“完全自由的农民”权利有何区别?(2分)
(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为什么?(2分)
(4)依据材料四推断农奴与地主之间矛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分)
(5)材料四反映出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什么?(1分)
参考答案:(1)给农民土地,但不能彻底解放农民,既要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农奴主的统治。(4分)
(2)暂时义务农民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完全自由的农民可以通过赎买拥有私产。(2分)
(3)不符合实际。改革后取得“自由”的农民还要受控制在地主贵族手中的村社管理,农民对地主的经济依附关系依然存。(2分)
(4)农民“希望获得绝对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1分)
(5)证明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地主贵族的利益。(1分)
本题解析:
(1)注意材料信息“我不愿农民过于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2)材料二说明暂时义务农民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材料三说明完全自由的农民可以通过赎买拥有私产。
(3)结合农奴制改革的局限回答,农奴制的大量残余,使劳动人民受到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和压迫,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
(4) 注意材料信息“它们还有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
(5) 结合所学知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目的①根本目的: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
②直接目的: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点评: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考点在对改革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的准确把握,注意与同时期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多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世纪中期俄国一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经判处它的死刑。”对这段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
①农奴制度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的工业革命进程
②农奴制度成为影响俄国国家安全的重要隐患
③废除农奴制度成为俄国人的共识④农奴的悲惨处境得到知识分子的同情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社会的整体变动,从而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政治条件的成就给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工业革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启动的。……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就形成了,迫使与它相邻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从19世纪中叶开姑,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1
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监统计表
时间
| 企业数
| 工 人数量
| 产值(千卢布)
|
1860年
| 99
| 11600
| 7954
|
1879年
| 287
| 42000
| 51937
|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三? 1888—1894年日本工厂蒸汽机数量变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化”的基本含义。(不得摘抄原文)(3分)
(2)19世纪50年代哪一事件的发生使俄国倍感。现代化的压力”?为打破现代化的瓶颈,“紧紧跟上”现代化浪潮,亚历山太二世采取了什么措始?依据材料二,概述此举对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6分)
(3)在“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洲推进的过程中,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结合材料三,指出日本政府为推进工业化而采取的经济措施。(4分)
(4)俄、日两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方式有何共同特点?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3分)
参考答案:
(1)含义: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为主要表现之一的社会转烈过程。(3分。摘抄材料不给分。)
(2)事件: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2分)措施:1861年签署废除农奴制的“二一九”法令。(2分)影响: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2分。只答“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给1分。)
(3)措施: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答具体内容也可);明治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
(4)共同特点:都采取改革的方式。(2分)启示:与时俱进的改革推动着现代化进程。(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末,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在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衰落;到了十九世纪初叶和中叶,更日益走向瓦解。封建农奴制解体的过程也是新的资本主义要素在农奴制内部形成的过程。
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因素在俄国农奴制社会内部避步发展起来。大工厂逐渐代替手工工场,机器生产逐渐代替手工操作,自由雇佣劳动逐渐代替农奴劳动。在农业中,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趋瓦解。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打破农奴制的束缚。
——摘编自俄罗斯国情网
材料二?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要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原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观点。(6分)
参考答案:
(1)农奴制日趋瓦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外战争失败;农民反抗斗争。(答出其中三点即可)(6分)
(2)列宁的观点是正确的。农奴制的废除,经济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化提供了条件,推动农村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上有利于杜马制度的建立和司法制度的变革,推动封建君主制的转变。(6分)
本题解析:
(1)该问考查对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十八世纪末,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在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衰落;到了十九世纪初叶和中叶,更日益走向瓦解。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因素在俄国农奴制社会内部避步发展起来,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打破农奴制的束缚。其他方面的原因可依据教材知识回答,如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农民反抗斗争不断等。
(2)该问属于论述型的问题。材料二列宁认为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意义重大,学生可以结合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经济、政治方面的影响论证列宁的观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