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印是友好邻邦,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友好交往历史。建交以来,中印友好合
作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中印关系取得显著进展。2005年4月我访问贵国
期间,与阁下共同签署《中印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确定2006年为“中印友好年”。中印关系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
—2006年1月1日温家宝总理致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的贺电
材料二
请回答:
(1)古代中印交往的通道有哪些?开始形成了什么时期?印度文化传入中国,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2)阅读图一、图二,结合相关史实,分析19世纪中期在中国和印度几乎同时发生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背景与原因。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有哪些主要不同之处?
(3)阅读图三图四,分析20世纪初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又出现了什么新的共同特点?
(4)从中印两国的历史发展和交往中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参考答案:
(1)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西汉时期。佛教
(2)背景与原因: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实力进一步增强,对亚洲的殖民扩张加剧;殖民主义者和各国封建势力勾结,加剧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3)由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出现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和革命运动;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在革命运动中发挥作用。
(4)中印两国交往源远流长;近代都经历了屈辱与抗争的民族解放历程;20世纪晚期以来,两国通过改革,经济获得较大发展;两国友好事作符合双方利益,并成为确保亚洲及至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的重要因素。
本题解析:
第(1)小题,总共有四个问题,不要遗漏了,可根据教材内容一一作答。第(2)小题,第一问要分别叙述,第二问要结合两个历史事件的基本内容并根据组成事件的基本要素进行进行比较。第(3)小题,先要根据图片中的文字弄清楚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国辛亥革命、印度1905-1908年民族解放运动),然后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回答。第(4)小题,在弄清楚中印两国的历史发展和交往的史实的基础上,对这些史实进行评价。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民权主义,其目标是
A.反对封建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B.反对帝国主义侵犯中华民族的利益
C.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D.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A、B两项很容易排除。辛亥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反封建,孙中山所倡导的民权主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本题最容易错选的是D项。君主专制制度有两种形式,一是资本主义的君主专制,如拿破仑的专制等,二是封建专制,如清王朝的统治。所以,D项并不完全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孙中山晚年认识到阻碍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关键因素是
A.各地军阀混战,社会动荡
B.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民族众多且差异很大
D.外国侵华势力的干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近代中国的最主要矛盾是外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民族矛盾,列强“以华治华”政策是国家分裂的关键因素,选项A、C是国内因素,是重要原因;选项B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根本因素。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实行孙中山“平均地权”的思想,将会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有助于根本消灭封建剥削
B.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有助于农民获得一定土地
D.有利于国民共享,“家给人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说:“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夕,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自己富强中国,发展生产的系统主张。但是,他既没有得到答复,也没能见到李鸿章。孙中山意识到,通过上书请愿的办法来改革中国的政治是行不通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孙中山在寻求救民救国途径的过程中发生的转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甘地说:“我们甘地家族都虔诚地信奉‘毗湿奴’。在古遮拉特,无论是耆那教,还是毗湿奴信徒,都十分严厉地反对和排斥肉食。我从小就是在这种宗教的传统中成长起来的,而且我非常孝顺我的父母。我知道,如果他们获悉我破戒吃肉,他们就会吓坏。”
——《甘地》
(2)依据材料三,分析甘地戒绝肉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原则,在古遮拉特文中,我也用过英文的“消极抵抗”这几个字来描述它。有一次我在欧洲人的一个集会上发觉“消极抵抗”这个词句的含义太狭隘了,我还发觉它被当做是弱者的武器,其特点是仇恨,最后还可以成为暴力。因此我不得不反对这些解释。……(后来)我把这个词改为“萨提亚格拉哈”(即坚持真理)。从此便成为古遮拉特文中表明这个斗争的通称。
——《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
(3)依据材料四,说明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原则前后有何不同?并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决定他们采取不同斗争方式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由行医救人到从事政治活动;从幻想改良到主张革命。
(2)家族的宗教传统;对父母的孝顺。
(3)不同:从“消极抵抗”到“坚持真理”。原因:消极抵抗太狭隘;容易发展为暴力。
(4)因素:所处环境;个人经历;具体国情;时代形势。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