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读下表《嘉兴历史地名变迁》,从中获得的准确信息是
A.郡县的行政区划开始于秦朝
B.五代十国时期开始出现了州的区划
C.宋元时期的郡府军司行政级别相同
D.嘉兴的行政地位总体呈上升趋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表格文字信息中可以看出嘉兴行政区划的发展经历了县—郡—府—军—路等发展阶段,唐代府的行政地位高于郡或州,宋代以后路的地位也高于府或州,由此不难看出嘉兴的行政地位总体呈上升趋势,所以答案选D。战国时期已有县制,州的区划始于汉代,A、B项不符合史实;C项郡府军司的行政级别材料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革
点评: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郡县制到行省制,表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演变,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分封制最终导致国家的分裂,秦统一中国后开始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确立;在经过汉初郡国并行体制失败后,郡县制模式的优越性开始表现出来,此后郡县制得以加强;在经过唐宋对郡县制的变革后,元代实行了行省制,更为成熟的地方管理模式出现,地方再也未出现能和中央分庭抗礼的现象,中央集权得以极大增强。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图是古代某位官员的印信,上刻“冀州刺史”,你觉得这位官员可能生活在

A.西周
B.战国
C.秦朝
D.东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刺史是汉朝时期设立的监察地方的官职,故选D。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当时都未设置刺史制度。
考点:刺史
点评:汉武帝时期设立刺史,主要目的是监察地方以加强中央集权。除了设置刺史外,汉武帝还实行了推恩令,削弱王国的力量。古代历朝为了确保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加强,设置了相应的许多监察机构。中央监察官职如秦时期御史大夫、地方监察机构如汉朝刺史、宋代通判、明朝都察院等。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列地方行政序列属于唐王朝的是
A.州-郡-县
B.路-州-县
C.道-州-县
D.省-道-府-县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为汉武帝时,B为宋时,D至少为元以后建制。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我国古代人才选拔的标准从注重门第出身向注重真才实学的转变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实现这一转变的标志是
A.察举制度创立
B.九品中正制创立
C.科举制度创立
D.八股取士制度创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①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因此选C。
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点评:规律小结: 1.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经历了爵位—军功—才能—品第—才能—忠顺的变化,其核心是为奴隶主阶级或地主阶级统治者选拔维护统治的人才。 2.应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和辩证的方法看待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如察举制在西汉和东汉时的不同情况;科举制由隋朝产生直到明清,其内容与作用都有很大的变化。 热点冷点: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具体内容是历年高考的热点。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不同时代不同选官制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这是高考的冷点。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增加税收
B.恩泽贵族
C.削弱王国势力
D.实现民族融合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也就是两汉初期地方王国势力过大的问题,“七王之乱”给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提供了反面教训,故C项符合题意,A B两项仅仅是表面原因,D项表述与此现象无关。
考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点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问题一直为高考所关注,不同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各不相同,但有共同的本质目的,那就是巩固中央集权统治,说到底还是为了强化和稳固政权。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