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西方历史上的思想家为丰富人文精神的宝库,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贡献。以下观点哪一项是孟德斯鸠提出的?
A.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
B.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教,即令没有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C.社会秩序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神圣权利,这项权利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D.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于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洛克、康德的启蒙思想。A项强调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提出的,B项强调信仰得救,是路德提出的,C项强调社会契约,是卢梭提出来的;D项强调分权制衡,是孟德斯鸠提出的,故选D。
点评: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性质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主张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宣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反对君主专制,等级制度,主要代表人物是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等,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的准备。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机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三:本世纪(20世纪)初的相对论、20年代和40年代的原子结构和基本粒子理论、50年代的分子生物学等为一系列新兴技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的含义是什么?试从技术、生产和科学的作用三个方面概括。
(2)综观上述三则材料,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关系是什么?三者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3)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你是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
参考答案:(1)市场的扩大、技术的提高引起了工业革命;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新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
(2)科学的发展推动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促进生产的发展,而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则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最根本动力。三者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科学的发展。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才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本题解析:三段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生产、技术与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结合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及其影响可以看出,生产的发展或社会的需要推动了生产技术的革新,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步伐,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4年中国棉纺织厂投资及拥有纱锭情况简表
企业类型
| 1913年开工纱锭数
| 1913年织布机数
| 1914年厂平均拥有纱锭数
|
外?商
| 338,900锭
| 1,986台
| 51,664锭
|
华?商
| 484,192锭
| 2,016台
| 23,686锭
|
材料二? 1911年至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72家,平均每年设厂24家,1914年至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达183家,平均每年近37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1914年民族资本纱厂只有21家,产纱锭503104枚,到1922年纱厂增加到65家,当年共产纱锭1632074枚。这一时期,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1912年的180万吨,仅增加到1919年的330万吨。
——王方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
材料三? 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情况简表(单位:家)
省?区
| 直隶(含京津)
| 江苏(含上海)
| 浙江
| 广东
| 山东
| 福建
| 湖北
| 奉天
| 陕西
| 其他 各省
|
工厂数
| 455
| 155
| 42
| 33
| 31
| 20
| 19
| 19
| 3
| 5
|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请回答:
(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什么时候在什么地区兴起?(3分)
(2)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中国棉纺织业状况如何?(2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4分)
(3)依据上述三则材料,说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时间: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1分)地区: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2分)
(2)状况:华商投资增加,总规模超过外商,棉纺织业发展情况较好。(2分)
原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前后,欧洲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的侵略等。(4分)
(3)规模小;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基础薄弱;大多分布在沿海、沿长江地区。(答到2点即可得4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分布特点。回答本题主要要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依据所学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由于沿海地区受侵略较早,自然经济解体较早等原因,民族资本首先产生于这一地区,如,上海、广东等。
(2)本题主要考查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点及其原因。分析状况要结合材料,如材料所体现的企业主体、企业规模数量以及部门等方面回答。分析原因要结合所学,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归纳总结。外部要注意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特点,内部要注意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变革。
(3)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回答时一方面要结合材料,另一方面要结合所学。从材料所提供的数据、区域、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等方面归纳总结。如材料“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1914年民族资本纱厂只有21家,产纱锭503104枚,到1922年纱厂增加到65家,当年共产纱锭1632074枚。这一时期,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1912年的180万吨,仅增加到1919年的330万吨。”就体现了规模、行业等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有人说:“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天人感应”在于强调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衰存亡,都是上天的意志。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与“天人感应”无直接关系,故可排除;“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人们服从皇帝就是服从上天,反对皇帝就是反对上天。故正确答案为B项
点评:天人感应: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中国古代地名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如“南昌”因方位而名,“锦州”因特产而名,“福州”因详愿而名,“宁波”因避讳而名。由此推论,浙江的绍兴、上海的嘉定因何而名?
A.气候
B.年号
C.人物
D.传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