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2分) 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对抗、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
材料二?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与世界社会隔绝的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材料三?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崭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1)材料一中“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运用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论证该观点。(4分)
(2)尼克松在任期间,在调整同中国关系方面进行了那些活动?有何历史意义?(4分)
(3)“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一世界政治格局的出现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参考答案:(1)亚洲: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2分)
欧洲: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德国的分裂和柏林墙的修筑等。(2分)
活动: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2分)
意义:促成了中美关系的缓和;促进了中日建交;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2分)
(2)格局: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2分)
(3)影响:促进了大国关系的缓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答出两条即可得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黑格尔)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性。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原始宗教到理性觉醒阶段(即: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以儒学为主体的神学迷
信阶段和对儒家经典的批评启蒙阶段。
问题:(14分)
1)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带来怎样的影响?(4分)
2)试以西汉以来儒学发展演变的相关史实及影响说明文中第二阶段的论点。(10分)
参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并能完整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即可酌情得分)
1)背景:春秋时期,社会处于变革、转型的动荡阶段。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对变革的态度不同,思考方向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3分)
影响: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1分)
2)西汉儒学经学化,形成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根据阴阳五行说,为儒家的
伦理纲常附上浓郁的神学色彩:系统提出“天人感应”之说,政治上倡导“君权神授”、伦理上强调“三纲五常”,并思想上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顺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维护政治的大一统。儒学获得“独尊”地位,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经学”,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4分)
宋明时期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重新诠释儒家经典,对宇宙的本源问题进行探讨,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将儒学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核心为天理论,提出“明天理、灭人欲”,希望达到道德与天理一体的最高境界。明代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朱熹的学说经历代统治者推崇,成为正统的官方哲学和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4分)
这样,儒学从孔子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而提出的“礼”和“仁”思想,渐渐演变为官方意识形态、官方哲学,将天理与礼治秩序、伦理纲常直接联系,成为神学迷信体系。(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孔子办私学的主要意义在于
A.促进了儒家学说的传播
B.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C.使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开始普及
D.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思想的意义,其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促使学术下移出现,所以正确的是B,CDA不是主要的意义。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随之共振,并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请解答:
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服务于“专制主义”的表现。(4分) “私学文化”反映了该时期社会转型的哪些基本特征?(6分)
参考答案:(1)表现:荀子提出治国要礼法并施;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4分)(2)基本特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或小农经济的发展);分封制遭到破坏;在各国的改革中,“士”阶层的活跃;学术下移,私学兴办,出现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6分)
本题解析:(1)注意题干要求列举 “私学文化”中服务于“专制主义”的表现,孔子主张“仁”这和专制主义是相悖的,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也不符合君主专制的要求,只有“法治”和专制主义相关联,联系史实,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和韩非子主张“法治”。 (2)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私学文化”的兴起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奴隶制政治制度随之瓦解,对文化教育的控制松弛,所以会使私学兴盛。回答此题要着眼于当时政治经济出现的重大变化。
点评:此题以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为核心,综合考查其兴起的社会背景、对当时政治造成的影响等,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53年—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最主要一项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C.依法治国战略的提出
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现象的能力。这一时期中共民主政治建设也取得重大成就最主要额表现是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决定了其它国家政治制度,故选A。BD项是我国的基本的政治制度;C项是在1997年提出来的,与材料时间不符。
点评:新中国建立后,积极地进行民主政治建设,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人大制度建立。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我国的第一步社会主义宪法;此外,还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成为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