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兴章句下》
材料二:“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材料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
材料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华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却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亡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2分)材料一、二反映的基本思想是什么?(2分)
(2)材料三宣扬的观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4分)
(3)材料四表明了作者对君主的什么态度?(4分)为什么与材料三存在认识上的差异?(8分)
参考答案:
(1)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2) 君权神授。实质是维护君主专制。
(3) 态度: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反对君主专制。产生差异的原因: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董仲舒生活在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君主专制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黄宗羲生活在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君主专制是社会进步的障碍。
本题解析:
(1)注意材料一关键信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反映了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再结合材料二信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可知是指君主要爱惜百姓,取得民心,才能长治久安,与材料一都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2)注意材料三关键信息“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结合所学知识,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的思想,实质是迎合了当时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求。
(3)注意材料四关键信息“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今却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可知体现了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反对封建君主专制。至于与材料三存在认识上的差异,主要从黄宗羲和董仲舒二者所处的封建社会阶段不同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
材料二:“中央集权制”要求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力由中央政府集中行使,它首先是一种政府行政体制,这并不等同于我们今天必须彻底否定的极权制、专制政体等制度范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对东西方社会的深刻分析,把集权视为国家的本质与生命基础,恰当指出“中央集权制”所具有的历史合理性。 ——连朝毅《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视阈的“中央集权制” 》
材料三:我们要立足于政府行政生态的阶段性特征,在社会主义政府的实践发展中不断达至集权制与分权制的有机统一。在这方面,工人阶级国家政府体制的历史实践是有经验教训的,归结起来应当着重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过度集权倾向,其典型是苏联社会主义政府模式。二是分权有余而集权不足的倾向,其典型是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政府模式。 ——同上
材料四:参与1787年美国宪法制定的汉密尔顿说:“美国的繁荣取决于自己的联合”。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 材料五: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思想及其意义》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从政治制度的角度概括中国古代能够长期维持统一局面,使中华文明世代传承的原因。(4分)
(2)材料三指出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哪两种不合理的倾向?(2分)
(3)材料四和材料五分别针对材料三中哪一不合理倾向?分别指出不合理倾向在本国的不良后果。(4分)
(4)就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央集权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1)中国古代特别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制,这有效地止了地方割据,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4分)
(2)集权过度与分权有余而集权不足。(2分)
(3)新中国建立到1956年,集权过度,影响了地方发展的积极性;美国建立初期,分权有余而集权不足实行邦联制,中央政府没有实权,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4分)
(4)中央集权制度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基本政治制度,其本身也是统一国家的基本标志之一。中央集权制度在集权方面要合理,要防止两种不合理倾向集权过度与分权有余而集权不足。古代封建社会的中央权力(或国家权力)掌握于君
主手中;而近代现代社会中央权力(国家权力)通过民主途径形成。(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材料中,朱熹所说的是
A.心既理也
B.“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
C.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D.“私欲”是指
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72年7月5日,应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和朝日新闻社的邀请,上海市舞蹈学校以芭蕾舞剧《白毛女》剧组为班底,组成“中国上海舞剧团”,受命赴日演出。这一行为?
A.是巩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力作
B.是促进中日关系的官方交往
C.是中日为了庆祝建立外交关系
D.属于中日双方民间文化交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中日建交于1972年9月,所以AC两项错误。材料中的“应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和朝日新闻社的邀 请,上海市舞蹈学校以芭蕾舞剧《白毛女》剧组为班底,组成‘中国上海舞剧团’”表明这个交流是民间团体的交流,不是官方的,所以答案选择D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对该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
②当时,不缠足运动推广普及很快
A.①②都正确
B.①②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不正确,②正确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能力以及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诗中“改汉装”和“脚跟”等有效信息判断,①正确;戊戌变法时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根据所学知识,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与大城市相反,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由于受封建陋习的影响由来已久,广大农村缠足依然相沿成习,根除缠足这种千年陋习在当时很困难,故②不正确。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