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经济学家约翰·邓宁教授说:“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2001年,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入的组织是
[? ]
A.欧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合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8分)社会转型是近代以来一些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能否顺应社会转型的潮流,抓住机遇,事关国运兴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欧近代社会转型的真正启动也不是在原初工业文明发展较早,社会变革程度一度领先的地中海沿岸国家,而是从当时并不起眼,偏居欧洲大陆西北边的岛国——英国首先开始的,……并引发了世界现代化潮流。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材料二: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材料三: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简析英国率先启动近代社会转型的经济条件。(6分)
(2)概述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6分)
(3)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代”,而中国却与世界现代化发展大潮失之交臂,中外差距加大,请分析原因。(8分)
(4)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类文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出现了什么趋势?结合材料三谈谈今天我们该如何应对“新的文明转型”?(8分)
参考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答商业革命给1分);殖民扩张和掠夺使英国殖民帝国崛起(答奴隶贸易、殖民战争、日不落帝国的建立给1分);圈地运动;工业革命的开展。(6分,答对3点即可)
(2)经济:发展近代工业,如洋务运动、民族工业等(或发展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如民族工业);政治:倡导民主政治,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思想: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马列主义,如新文化运动等。(6分)
(3)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或照搬斯大林模式);“左”倾错误的干扰,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对“八大”正确方针政策的偏离;两极格局的影响(或中国倒向苏联,遭到西方国家的敌视,中国与世界潮流脱离)等。(4分,答对2点即可)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国家干预经济);第三次科技革命新成果的利用;美国的援助,如马歇尔计划;经济区域集团化,如欧共体成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重新确立等。(4分,答对2点即可)
(4)趋势:(政治)多极化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4分)措施: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开发新节能能源;建立信贷资源配置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护生态环境;加大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和谐发展等。(4分,答对2点即可)
本题解析:(1)经济条件:需要从英国内部经济发展、外部有利条件两方面来考虑。内部则可以从农业、工业发展考虑,外部可以从地理位置和对外活动来分析。
(2)表现:可以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时间中国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史实进行分析,要注意答题时既要有简要说明又要有史实。
(3)分析原因要中、外分别分析,中国方面需要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这一时间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国际形势等角度去提炼和总结,外国则需要结合二战后的重要历史事件去提炼,只要是史实掌握熟练就不难得出答案。
(4)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必修一中和必修二的相关知识即可回答。措施:要求结合材料三来回答,材料三提供了科技进步与创新、建立信贷资源配置体系两个信息,另外还可以由材料三中提到的“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引申到从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达到和谐的角度想到相关的知识,作为本题的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发展并转化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世界面貌。
(1)美国《时代》周刊日前公布了2007年各领域的最佳发明家。著名的有蔡伦、达芬奇、伽利略、牛顿、托马斯·爱迪生、亨利·福特 等人。填写下表。?
发明家
| 上榜理由
| 发明家
| 上榜理由
|
 托马斯·爱迪生 (1847—1931)
| ?
| ? 蔡伦(约50—121年)
| ?
|
 伽利略 (1564—1642)
| ?
|  牛顿(1642—1727)
| ?
|
?
材料一?以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对立,或称“北方工业”和“南方农业”的对立。60年代以来已逐渐演变为“北方技术”与“南方劳动”的对立。
材料二? 2007年IO月24 B 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

(2)材料二中图片涉及的新技术是哪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性成果?结合你对材料一观点的理解,从经济和科技的角度谈谈中国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意义。
参考答案:
(1)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获得专利,其中,耐用白炽灯的发明最有意义,它人类带来了电的光明。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伽利略:改进了望远镜,证明了“日心说”;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开创了近代科学。牛顿:描绘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形成了经典力学体系。
(2)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进一步扩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中国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将带动航天等新技术和基础科学的全面发展,对于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近现代科技史的内容。题目比较简单,主要是记忆性的内容,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以下各项中均有“中国”二字,其中含义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的是?
A.“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孟子·滕文公上》)
B.“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国”(《公羊传·禧公四年》)
C.“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D.“凡岭南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中俄《尼布楚条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图反映的是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出现图中C点到D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政策的调整
B.苏联的大力援助
C.生产技术的提高
D.人民生产积极性的高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