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中,意图“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的是(?)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因为材料中“役人人用募”,即募役法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王安石曾写诗道:“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这主要说明
A.取信于民是商鞅新法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
B.物质奖励是商鞅推行新法的重要手段
C.奖励军功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举措
D.奖励耕织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王安石“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格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监司无监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农民坏于差役,……又不为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杂于疲老,而未尝申敕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场之权。……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勤忧而国不强。”(《续资治通鉴》)王安石为改变这些现状采取的措施有
①改革科举考试?②实行将兵法?③实行农田水利法?④实行募役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和所温家宝知识,王安石为改变材料所述现状采取的措施有:改革科举考试,专考经义和时务策;实行将兵法,提高军队战斗力;实行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募役法等,①②③④项都符合王安石改革内容,故选A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熙宁二年,罢诗赋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熙宁四年,以锡庆院朝集院为大学讲舍,其所教者,以经为主。熙宁五年,又建武学于武成王庙,教以诸家兵法。熙宁六年,又于大学置律学教授四员,凡命官学人,皆得自占入学。又于大学置医学教授,有方脉科、针科等。
——摘编自《中外名人传记百部·王安石传》
材料二?光绪帝谕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由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起草了《京师大学堂章程》,共分八章五十二条。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正式科目包括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七大类35个门学科,此外,还有预备科的另设一些科目。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
(1)概括材料一、二中有关科举、教育改革措施的共同点。(8分)
(2)分析材料二改革内容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8分)
参考答案:
(1)科举: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或废除死记硬背的考试科目);改试策论。(4分)
教育:大学设置的学科门类较多;重视实用知识(或思想教育与实用知识并重)。(4分)
(2)作用:使知识分子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世界;有利于培养近代建设的实用人才;推动了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加速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8分。任答其中四点即可)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科举改革措施的共同点从材料一中“罢诗赋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和材料二中“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等信息,概括出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改试策论;第二小问教育改革措施的共同点从材料一“以经为主”“教以诸家兵法”“又于大学置律学教授四员”“又于大学置医学教授”和材料二中“正式科目包括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七大类35个门学科”等信息概括出大学设置的学科门类较多,重视实用知识。
(2)结合材料二中关于科举、教育改革的措施,可以从思想解放、培养实用人才和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