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战国策? 秦策一》中:“(公元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鞅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说惠王”之“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商鞅威望高、得民心会威胁君权,实质是反对商鞅变法,结合所学可知A项最佳。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承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权,奖励耕织等措施得到了BCD项的拥护而不是反对。
考点:
点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开阡陌,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从而废除了世袭的特权。商鞅变法在推动秦国的富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涉及到商鞅变法的措施、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在人类历史上,改革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其中梭伦改革、商鞅变法与戊戌变法是中外改革的典型。阅读下列材料,根据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手拿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梭伦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三:(康有为说)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材料四: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商鞅、康有为变法为什么能取得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对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一、四分别指出两场改革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指导思想:社会公正与阶级调和。
(2)商鞅:阐述法家理论;列举历朝兴亡史实。康有为:以西方、日本变法取得成功为例证。
(3)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商鞅变法推动了封建制的确立。
(4)梭伦:中庸,缓和矛盾,取得广泛的支持;康有为:过于激进,激化矛盾。启示:注意改革的渐进性。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师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前汉书·食货志》
? 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分析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任答三点)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认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商鞅变法的结果怎样?试列举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法家思想。秦孝公的支持;“赏罚分明”,公平无私。
(2)按军功赏罚;奖励农耕,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削夺旧贵族特权;废井田、开阡陌。(任答三点即可)
(3)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增强;旧制度被废除,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
(4)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改变旧制度的改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才能换取社会的进步。
(5)成功。因素:①顺应时代潮流 ②统治者(坚决)支持 ③正确的改革、措施配套、循序渐进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中说,唯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唯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这从根本上说明?
[?]
A.中华民族尚未觉醒?
B.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C.维新派依赖君权变法?
D.康有为主张君主专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
A.阶级矛盾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民族矛盾
D.鲜卑族内部矛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当时北魏的社会矛盾。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同时由于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十分尖锐。因此ABC都是社会矛盾的内容,但鲜卑族内部的矛盾当时并没有显现出来。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一个是阶级矛盾尖锐,表现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另一个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同派别之间的矛盾。此外,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也很突出,北魏鲜卑族往往利用一个民族去攻打另一个民族,危机重重。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