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魏碑体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教育兴起
B.孝文帝改革
C.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广建寺院,刻石立碑
D.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魏碑”体源于刻石立碑,因此产生的直接原因是C项,A、B、D三项是条件。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1853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军找不到一张克里米亚的军用地图,士兵素质极差。军队缺少军需,而奸商贪官却倒卖军用物资。结果伤亡30万人后战败,接受苛刻的《巴黎和约》。
“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1853年美国以武力叩关,日本幕府被迫开国。日本的下级武士中的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探寻救亡图存之路。
——岳麓版选修1
材料二 “皇太后不愿将法尽变……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保,何况其他?”
——《光绪大事汇鉴》卷九
此次藩制改革,有如另纸布告。兹仅揭示其纲领,至于实施细节,诸藩当体察朕之旨意,斟酌其宜。务必铲除旧弊,不致有名无实,图示收效显著为要。
——明治天皇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俄国与日本改革的原因有何不同?结果有何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和有关史实思考:两国改革相比,日本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不同:俄国改革原因是与英、法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其农奴制的落后;日本改革的原因是西方列强入侵导致民族危机加深。相同: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都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
(2)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比较薄弱;从封建统治阵营中分化出来的改革派实力强;政府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并真正地实行;有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1861年前,俄国一农民有一诉讼案件,将怎样处理
A.实行公开审判
B.可以请律师
C.按等级进行审理
D.可由陪审团陪审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改革是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是苛政之兴,众论不许,而主张之者,理不胜而求赢于势,急引与己同者以为援,群小乃起而应之。……于是泛滥波腾,以导谀宣淫,蛊其君以毒天下。而善类壹空,莫之能挽。民乃益怨,衅乃倏生,败亡沓至而不可御。
——王夫之《宋论》
材料二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伦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三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有何不同?分析出现评价不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中俄国人看到的“文明”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战败的根本原因。俄国是怎样“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应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不同:材料一认为王安石变法重用小人,导致民怨沸腾,国家败亡;材料二认为王安石是杰出的完人。原因:王夫之否定王安石变法,是因为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是为其宣传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2)西欧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难以抵抗英法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认识到农奴制的落后,推动农奴制改革。
(3)坚持三个标准: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是否符合人民意愿;改革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1)~(4)题。
材料一:

商鞅铜方升 奖励耕织(砖图) 商鞅戟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
(1)材料一中图片反映了哪些变法的历史信息?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
(3)材料三评论商鞅变法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
(4)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主要着眼点应是什么?举上述材料一例说明商鞅变法后经济形式的变化。
参考答案:(1)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进行军事改革等。
?(2)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及变法对奴隶制统治秩序的破坏。
?(3)着眼于变法取得的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实际效果,看到了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与材料二不同的是肯定变法所建立的新秩序。
(4)最主要的着眼点应是生产力。根据生产力的性质考察其社会政治变化的意义。奖励耕织反映了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本题解析:第(1)问为图片分析题,拿图片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着眼于材料,材料主要强调了“倾邻国而雄诸侯”和“王制遂灭,僭差亡度”,这也应是肯定和否定的内容;第(3)问要求总结出材料的观点,并与材料二观点相比较;第(4)问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理解分析,并举例说明。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