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十)
2019-06-21 04:48:21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孙中山抽印《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分发给同志,以鼓励发动反对清王朝的民主革命,这是因为 A.李贽的作品强调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B.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有利于反封建斗争 C.顾炎武的思想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D.黄宗羲的作品有反对专制暴君政治的思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从其内容看是 A.程朱理学 B.阳明心学 C.经世致用思想 D.知识即美德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王阳明心学有一个核心主张就是致“良知”,和材料中的“知善知恶是良知”是完全吻合的,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本题就是一个典型的考查陆王心学的简单题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阳明心学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荀子 C.韩非子 D.庄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将孔子的“仁”的思想发展为系统的“仁政”。孟子认为,“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将会失去民心,被人民推翻。
本题难度:困难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选材(才)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材料二 唐、五代至明代全国书院数量曲线图
 材料三 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表
| 官办%
| 民办%
| 其他%
| 不明%
| 宋代
| 15.28
| 70.69
| 0
| 14.03
| 元代
| 17.23
| 61.15
| 0.33
| 21.29
| 明代
| 57.21
| 29.84
| 0.24
| 12.71
| 清代
| 56.67
| 24.11
| 0.56
| 18.66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教育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的作用。(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古代书院数量增幅较大的是哪两个朝代?简要分析在这两个朝代有利于书院发展的条件。(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参考答案:(1)特点:国家设立专门教育机构;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注重考试,建立专门制度(3分) 。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形势;儒家思想成 为统治者推崇的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分) (2) 宋代和明代。(4分)宋:程朱理学,商品经济空前发展,活字印刷的发明。 明:心学形成,资本主义萌芽。(4分,每个朝代任意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3)变化:从宋代到清代,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民办书院比例总体下降。到明清时期,官办书院在比例上超过了民办书院。(4分) 主要原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思想控制加强。(2分,任意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设立太学即专门的教育机构,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可知为儒家经典作为考试内容,并且制度化。由所学可知,汉武帝扶持新儒学是因为适应当时形势,当时汉朝亟待加强中央集权,以解决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等。同时,扶持了新儒学对后世有何影响。此题应该从当时和对后世的影响分别作答。 (2)从图一曲线的走势上能明显看出宋代和明代两时期书院数量显著增加;结合所学史实可直接归纳出宋代文化教育能够取得较大成就的原因,按经济、思想、科技条件进行不同角度的分类概括即可。例如宋代商品经济,程朱理学、活字印刷术。等等。 (3)从图2数据中能明显看出官办书院数量和比例在从宋代到清代发展中显著增加,而民办书院比例总体下降,官办书院在比例上超过了民办书院;结合所学史实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为了强化专制主义皇权的需要,政府加强了对社会思想文化的控制。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成为正统;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过去说学而优则仕,所谓学,就是国学,主要指儒家的四书五经。可是,百余年来,国学经典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可谓江河日下,一落千丈。这种变化,原因之一就是近代西方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强大冲击。 ——2007年12月25日《中国青年报》阅读周刊 材料二 那时(1957—1977)不讲四书五经,《老子》、《孔子》即使曾经被认为具有“人民性”的作品,也遭到了无情的批判。那时有人出来讲《论语》,可惜不是把它煲成一锅“心灵鸡汤”,而是给孔夫子戴上一顶“没落奴隶主阶级代言人”的帽子。当年受到批判的甚至不止于儒学经典,还有《三字经》、《千字文》等这一类所谓大众儒学。 ——解玺璋《大众史学,复兴还是商机?》 材料三 近一两年,大众儒学和大众史学,甚至道家、墨家、法家、理学等,成为公众阅读的热点之一。于丹和易中天的书卖了几百万册。加上网络写手的推波助澜,公众对通俗历史读物的热情似乎仍在升温。……但是,大众史学也面临着某种危机。这首先表现为以央视“百家讲坛”以及部分网络写作为代表的将历史审美化、传奇化、娱乐化、八卦化的游戏倾向。这种倾向发展下去甚至可能断送大众史学的前途。 ——解玺璋《大众史学的危机》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说明哪些因素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4分) (2)根据材料三、联系现实并结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你如何评价于丹、易中天等人通过“百家讲坛”或网络传播儒学和史学行为的影响? (4分)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国学”(不限于儒家文化)对于我们今天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哪些可以借鉴的观点? (6分)
参考答案: (1)①新文化运动(或五四运动)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中有些人过分宣扬西方文明,片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②新中国成立后“左”倾路线对传统文化的冲击。(2分) (2)积极作用:①通过百家讲坛和网络式传播儒学和史学,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众的读史热情; ②让普通百姓能够深入浅出地获得诸多有益的的人文知识;③ 有利于学术争鸣。(任答2点得2分;其他合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不足之处:①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们对经典原著的阅读;②专家讲史追求通俗易懂,导致人们对原著的理解单一化,甚至曲解经典原著的原义;③这种娱乐化讲经和阅读,有诸多不严谨之处;④这种授受知识的方式明显具有商业化特点,可能败坏学术氛围。(任答2点得2分;其他合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可以借鉴的观点:①儒家的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理 论;②道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论;③墨家的兼爱非攻理论以及提倡人人劳动的观点; ④法家与时俱进的改革理论; ⑤理学的道德情操理论。(任答3点得6分;其他合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自近代以来,一些因素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①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有些人过分宣扬西方文明,片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②五四运动,有些人过分宣扬西方文明,片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列“左”倾思想路线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等。 (2)根据材料三、联系现实,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可以从以下角度,即积极和不足两个方面评价于丹、易中天等人通过“百家讲坛”或网络传播儒学和史学行为的影响。A.积极作用:①通过百家讲坛和网络式传播儒学和史学,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众的读史热情; ②让普通百姓能够深入浅出地获得诸多有益的的人文知识;③ 有利于学术争鸣。B.不足之处:①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们对经典原著的阅读;②专家讲史追求通俗易懂,导致人们对原著的理解单一化,甚至曲解经典原著的原义;③这种娱乐化讲经和阅读,有诸多不严谨之处;④这种授受知识的方式明显具有商业化特点,可能败坏学术氛围等。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国学”等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今天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可以这样从以下方面给予认识:①儒家的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理论;②道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论;③墨家的兼爱非攻理论以及提倡人人劳动的观点; ④法家与时俱进的改革理论; ⑤理学的道德情操理论等。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新文化运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国学”等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