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县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县制是中央直接委派官吏治理地方的行政制度。故D项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A项只是说了经济方面;B项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C项是说的选官制度,也能够体现对地方的控制不断的加强,但是并不是最佳选项。
点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开阡陌,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从而废除了世袭的特权。商鞅变法在推动秦国的富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涉及到商鞅变法的措施、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 “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读材料可知秦国能够强大得益于正确的政策,因此选C。A不全面,B、D材料没反映。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在迁都过程中,受到了一些元老贵族为首的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太子拓跋恂反对尤为激烈,孝文帝先将太子废掉,然后又把他处死。同时,孝文帝还镇压了一批反对派,借机打击反对改革的保守势力。493年,经过长途跋涉,终于迁都洛阳。孝文帝在改革中禁用鲜卑语,以汉语为正音,他知道30岁以上的鲜卑官吏改口比较困难,同意暂缓;但30岁以下在朝做官的,则强令改说汉语,如有违反将受到降职或撤职处理。
材料二:王安石在做宰相最初几年,凡他认为应该做的事,如得不到宋神宗的同意,必定要与之力争。在改革过程中,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冲破重重阻力,百折不挠,人称“拗相公”。其改革遭到反对派的强烈抨击,曾先后两次被罢相位,但却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一项即可),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措施?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4分)
(2)归纳概括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4分)
(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两位改革家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2分)
参考答案:(1)措施:①迁都或说汉话(移风易俗)。②8项任意3项
(2)内容:①理财: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和市易法等。②整顿军队: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和将兵法等。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整顿太学、唯才用人。(任意四项)
(3)学习两位改革家观察敏锐、以高瞻远瞩的气魄来应对形势、勇于改革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挫折坚持不懈、用于斗争,以强有力的措施积极推进改革的进取精神。(一点就给分,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表明商鞅实行
A.农商皆本政策
B.奖励耕战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中央集权政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中的“戮力本业”是指要努力的进行农业生产,是重农的表现。A项是错误,没有体现商业也是本业。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奖励征战的内容,所以排除B项。D项为无关项,故答案选择C项。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最大作用是
A.彻底废除了俄国的农奴制度
B.扩大了沙皇专制的社会基础
C.维护了贵族地主的既得利益
D.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