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主要特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废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
——摘编自《中国通史》
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
(2)商鞅变法历时19年,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吴起变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下列关于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相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
B.主要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
C.突出结果是推动经济发展
D.实质是新兴地主阶级改革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贾谊《新书?时变》评价商鞅曰:“秦人有子,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其慈子嗜利而轻简父母也,念罪非有伦理也,其不同禽兽懃焉耳。”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商鞅此政策有利于促进生产积极性提高?②贾谊是站在儒家伦理道德角度对商鞅进行评价?③从具体措施角度对商鞅评价,基本符合史实?④作者认为商鞅变法败坏社会伦理道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商鞅变法的评价。解答此题关键是对材料及加以身份的分析理解。贾谊,西汉初年著名的儒家思想家,从材料的意思可知贾谊认为是商鞅变法所采取的措施“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会导致“慈子嗜利而轻简父母”,这是有违儒家伦理道德的,其行为与“禽兽”与禽兽无异。分析选项,①②④符合题意,所以应选B。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齐威王当上霸主以后,燕、赵、韩、魏等国都来朝贡,只有西方的秦国没有来。中原各国叫它“西戎”,把它看作野蛮民族,瞧不起它,很少跟它来往,还不时派兵侵夺它的土地。秦孝公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材料二 商鞅变法规定,“编民为什伍”,五家为伍,两伍为什。又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监督,“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他认为“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则重者无从至矣”。即对轻罪严厉处罚可以杜绝犯重罪。“燔诗书而明法令”。认为“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必至贫弱”。还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说成了“六虱”,反对根据这六种情况授予官职。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及游手好闲致贫者,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婢。
(1)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原因。
?
(2)历史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依据材料二中的变法内容,简要评价商鞅变法的功过是非。
?
参考答案:(1)秦地处西陲,位置偏僻,思想保守,受中原各国鄙视;经济落后,国力较弱,为实现富国强兵,秦孝公决定变法。
(2)商鞅变法实行“法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新的社会秩序的确立,但同时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思想文化专制毁坏了传统文化,专制独裁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变法有利于经济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但对商业发展的抑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