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几位思想家都属于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应以孔子的“仁”说为基础。故选A。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儒家经典中的“四书”地位超过“五经”是始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综合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1)表现:克己复礼,正名。(2分)原因:春秋时期是社会变革时期,统治者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儒家思想在当时未能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2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清代学者吴定说:“道学之名,不见于经。自《宋史》创立道学之传,以尊濂、洛、关、闽诸贤,一时从其游者,罔非沐仁浴义,暗然为心性之谋,何其盛也。”由此可见宋元之际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来自吴定的《示诸生书》。阅读主要弄清材料的大意。《宋史》:纪传体宋代史,元代脱脱、阿鲁图领衔编撰。首创《道学传》,以道学为判断是非标准。濂、洛、关、闽:宋代理学的四大派,四名代表人物。濂:指濂溪先生周敦颐;洛指洛阳人程颢、程颐兄弟;关指关中讲学的张载;闽指闽中讲学的朱熹。罔非:无非,无不。黯然:隐晦地,私下。心性:中国哲学范畴。程朱理学认为“性”本身即天理,是客观的;“心”又包含了“性”,具有天赋观念(即理),但心与性仍有区别,如程颢提出“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知识与真理只须在人内心求得。这篇文章教导学生不要随俗仰俯,要有涧松美玉般的坚强意志,不图虚名,不怕讪嘲排挤,“卓然蹈道学之实”。这里所说的道学,仍是程朱理学,文中对宋代理学昌盛时代的向往,对明清道学每况愈下的愤慨,无不反映了作者维护封建正统思想的立场。“自《宋史》创立道学之传”,“一时从其游者”,“何其盛也。”由此可见宋元之际理学成为儒学正统。因此选择C。材料的道学属于儒学的范畴,与道家、道教不是一个概念,排除AB。隋唐时期儒学经典开始成为科考内容,排除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2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言论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言论二:子路问政
子曰:义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错(措)手足。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上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计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有哪些思想主张?(8分)
(2)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7分)。现代学者将宋明理学分为理学与心学,你认为理学与心学最大的区别在哪里?(2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8分)
参考答案:(1)孔子:仁(爱人与宽容);恢复周礼;正名。董仲舒: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主张4分,董仲舒主张4分,共8分)
(2)影响:?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维护专制统治;?塑造中华民族气节;④扼杀人的自然需求。(每点3分,共7分)。 区别:理学侧重于对客观万物的探究,理学侧重于对内心的探究。(或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2分)
(3)春秋:创立; 战国,成为大宗; 西汉,成为正统思想; 魏晋到五代十国,受到挑战; 宋明,发展为理学心学,成为官方哲学,重回统治地位; 明清,受冲击,但仍为主流。(每点2分,共8分)
本题解析:(1)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概括”。孔子:根据材料一中的“克己复礼为仁”、“天下归仁焉”可以得出有关“仁(爱人与宽容)、恢复周礼”等主张;根据“名不正则言不顺”可以看出孔子主张“正名”。董仲舒:根据材料二中的“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可以得出其主张有“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影响: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概括”。根据材料三中的“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可以得出其影响是塑造中华民族气节;扼杀人的自然需求。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考虑理学形成后,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其实质是为统治者服务。 区别:主要从两者求理的途径和方式,即理学是“格物致知”,侧重于对客观万物的探究,心学侧重于对内心的探究。(或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
(3)题目要求“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给提供了春秋、西汉和宋明三个时期,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其演变过程为:春秋,创立;战国,成为大宗;西汉,成为正统思想;魏晋到五代十国,受到挑战;宋明,发展为理学心学,成为官方哲学,重回统治地位;明清,受冲击,但仍为主流。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和心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第二次世界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