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改善民生为直接目的而采取的措施是
[? ]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B.合理调整私营工商业
C.发动“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D.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1:

材料2:区位优势是什么?我觉得它应该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所依托的国际与国内市场及所处的交通、能源大环境等方面。毗邻港澳(或面对台湾)、华侨众多、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是中央对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是我国经济特区的区位优势。?
——摘自罗木生《区位优势对经济特区的影响》
(1)中国为什么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形成对外开放的局面?(4分)
(2)根据材料2指出我国对外开放为什么首先选择在广东、福建两省试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2分)
(3)英国《卫报》曾发表了题为《如果20世纪止于1989年,那么21世纪则始于1978年》的文章。作者马丁·雅克提出 “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1)形成开放格局的原因:(4分)①中国贫穷落后面貌需要改变;②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作重心转移,并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③世界全球化浪潮的推动;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2)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商品经济比较发达。(4分)
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2分)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并逐步融入世界,影响了世界格局,成为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2分)
本题解析:(1)形成开放格局的原因: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主要应该考虑中国的国情以及国家大政方针的变化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趋势去回答。即①中国贫穷落后面貌需要改变;②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作重心转移,并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③世界全球化浪潮的推动;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2)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2”回答,由材料二中的“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所依托的国际与国内市场及所处的交通、能源大环境等方面。毗邻港澳(或面对台湾)、华侨众多、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即可得出。特点:结合所学可以回答,即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
(3)“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实际是在表达中国的1978年做出的决策对21世纪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结合所学可以知道,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并逐步融入世界,影响了世界格局,成为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所以会有如上说法。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 “四沿战略”。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是
A.开放沿海城市
B.设立经济特区
C.浦东的开发、开放
D.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l980年我国设立四个经济特区,l984年进一步开放了,l4个沿海城市,l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等。l990年决定开发、开放浦东以带动长江流域的发展。故C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生产关系有哪几次主要变革或调整?分别简析其主要作用。
参考答案:(1)新中国成立初期,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企业。主要作用: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2)工矿企业民主改革。主要作用: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3)建国初期合理调整工商业。主要作用: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得到恢复发展。
(4)20世纪中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作用: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之一。
(5)十一后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作用:城市经济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本题解析:审题时要扣住“城市生产关系”,主要应围绕城市工商业方面去思考。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有关中国与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中国不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
B.中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发展没有弊端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只有机遇没有挑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来说,既有利也有弊,其弊的方面是:市场进一步开放、关税的大幅度减让,会使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有些产业会受到冲击,因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可能没有弊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