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改革是重要的社会活动,对历史的影响十分复杂,关于一场改革的评价,往往众说纷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南宋读书人:王安石趋利而不知义,尽黜先儒之说,聚敛害民,剥民兴利。
现代学者:王安石运用行政权力量排斥一般兼并而自为兼并,扩大了国家赢利性经营规模,官营经济体系由此发达,民间工商业经济发展受到抑制。通过这一次强化专制集权,一个本来已经有可能走向开放和民主的社会体制,又逆转回去了。
——摘编自马立诚《历史的拐点》
(1)材料中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变法进行批评的出发点和实质有什么不同?(8分)
(2)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批评角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6分)
参考答案:(1)侧重点:①南宋学者重点是批评王安石变法为了富国而具有功利性,掠夺人民财富,废除儒家传统学说;
②现代学者重点是批评王安石加强经济集权和国家垄断干预经济压制了社会活力,阻碍了开放民主社会体制的发展。(4分)
实质:①南宋学者批评王安石的实质是维护传统儒家思想的民本、先义后利等传统思想美德;
②现代学者批评王安石的实质是主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垄断经济和过度干预经济。(4分)
(2)原因:①所处时代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1分)
②南宋的学者处在封建社会时期,站在大地主立场,一切从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出发;(2分)
③今天的学者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重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方向。(2分)
启示:①每个时代对王安石的评论,都是从自己的时代需要出发,表达了不同的时代认知与探求;
②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任一点2分)
本题解析:(1)仔细分析材料“王安石趋利而不知义,尽黜先儒之说,聚敛害民,剥民兴利”就可以看出南宋学者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现代学者认为“用行政权力量排斥一般兼并而自为兼并,扩大了国家赢利性经营规模,官营经济体系由此发达,民间工商业经济发展受到抑制”由于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使得商品自由发展的情况在宋代被断送。南宋学者与近代学者评价王安石变法的角度不一样。(2)评价王安石变法角度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不同决定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待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具有时代和阶级的烙印,因此应该坚持具体的、历史的对人物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在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由此可见,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无奈?②对北宋王朝的讽喻?③对理想社会的向往?④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解读,材料中“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指的是黄河以北边地的人民家家养儿育女,男耕女织,全都上缴朝庭供奉辽和西夏的贵族,导致北宋时期“冗费“;“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指的是无法与李世民时期连年丰收、无战争的国富兵强的太平盛世世相比,可以直接排除①④,由此可以得出作者一方面对北宋王朝的讽喻,另一方面对理想社会的向往,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 ]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
D.市易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8分)读史使人明智。回顾历史上的重要改革与改革过程中的争论,可以获得很多启示。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杜攀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
——《史记》卷68
材料二:今君实(司马光)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迁,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材抖三:荣禄、王文韶还在慈禧召集的御前会议上说:“大经、大法自有祖宗遗训,岂容轻改。”他们还说:“议院设而废君,大逆不道之事更多矣……民主万不可设,民权万不可重,议院不可变通。”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第52页
请回答:
(1)材料一记述的争论发生于何时?争论的实质是什么?在这场争论之后,秦孝公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6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人主“是指哪位皇帝?王安石变法期间采取的措施为什么会引起一些人的“怨诽”?(4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与荣禄、王文韶等相对立的政治(思想)派别、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政治主张。(4分)
(4)为什么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总与争论相伴?就此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1)公元前4世纪中期(或公元前356年)。实质是要不要变法(改革)之争。这场争论之后,秦孝公重用卫鞅,让其主持秦国变法。(6分)
(2)宋神宗。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而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4分)
(3)维新派,康有为和梁启超等,兴民权、制定宪法,设立议院。(4分)
(4)历史上的重要改革是新制度取代旧制度的深刻变革,事关利益的调整,必然有人赞成有人反对。重要的改革以思想观念的更新为前提条件,在此过程中,新旧思想的交锋难以避免。(4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题,卫鞅即商鞅,所以这应该是商鞅变法时期,即公元前4世纪.由材料一可以概括出杜攀的主要观点是反对变法,维持现状,而商鞅的主要观点是主张变法.而在这一场辩论之后秦孝公采用了商鞅的观点,实行变法.
第二题,司马光和王安石时期的北宋皇帝应该是宋神宗.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是在于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第三题,由材料三的内容可知荣禄等人代表的是顽固守旧派,所以与之相对应的派别是维新派,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是康梁等人,他们的主张是兴民权、制定宪法,设立议院.
第四题,因为改革的目的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任何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艰难的,且改革事关利益的调整,必然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故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总与争论相伴.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