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
参考答案:(1 )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 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 )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 )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金融危机是货币诞生以后造成的经济现象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古今中外的各种政权采取了许多理财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著作里写道:在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但现代金融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它之统治所及既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
——《中国大历史》
(1)材料一所说的金融管制的具体措施有哪些?这一做法的核心实质是什么?简要指出此次金融管制措施的结果及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中国危敞,百数不举,其本尤患于之财,然生财有道,在善理之。理财之道无他,善用锐行而已,以国家银行为理财之母,纸币听其发行,公债付其销售,以操全国金融之高之多寡而调剂,一切统焉,国家之四库托焉,收支者付银行,其有不足,亦惟银行是资。
——康有为《理财救国论》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理财之道的实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1792年,雅克·卢在上国民公会请愿书中写道:“当一个阶级可以不受惩罚地使另一个阶级挨饿时,自由就是虚幻。当富人可以利用囤积垄断操纵其同胞的生死大权时,平等也是虚幻的。当反革命日益操纵物价而3/4的公民无力购买时,共和国同样是虚幻的。”国民公会认真分析形势后于9月5日通过决议,“将恐怖提上日程”。
——《现今法兰西灾难的缘由》
(3)依据材料三,概括法国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恐怖政策”在经济方面的核心措施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撒切尔夫人任首相对,针对英国的“病症”和滞胀经济……紧缩货币政策,抑制货币发行和流通,压缩公共开支,削减税收,控制通货膨胀……推行企业民营化,发挥自由市场机制的活力……控制社会保障制度规模,逐步改革实施社会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社会福利在公共开支中的比重,1986——1987年度比1979——1980年度下降了10个百分点。在她执政期间,国内生产总值明显增加。
——黄安年《当年世界五十年》
(4)依据材料四,概括撒切尔夫人医治“病症”的主要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措施: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农田水利法。
实质:以敛财的手段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结果:失败。
主要原因:触犯了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2)国家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现代金融制度。
(3)形势:商人囤积居奇,物价持续飞涨;贫富悬殊,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
措施:经济恐怖以全面限价法令为核心。
影响:经济恐怖在团结人民革命,拯救共和国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全面限价违背了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原则,不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4)紧缩货币政策,抑制货币发行与流通;削减税收与开支;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企业民营化;控制福利国家规模,减少社会福利投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主要是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要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刻下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十一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
一一摘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他自己也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但问题是,他的一系列从良好愿望出发的变法政策,在传达到下面之后,在下级官吏执行时却完全走了样。比如王安石认为最为重要、也是他最得意的“青苗法”……这是一种充分考虑到农民利益的低息货款。而且王安石自己在任鄞县县令时,也成功地推行了这一方法。然而,当王安石把他在鄞县成功实行的方法推向全国之后,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当时农村里的广大农民,几乎都不识字,如果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过程大约如此:首先,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然后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据史书记载,虽然变法设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加起来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去借高利贷,也不向政府贷款。
一一摘自许志林《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看当今的农民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王安石主张“不加赋而国用足”,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为达到此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黄仁宇为什么在肯定这个措施的同时,又认为这个措施在11世纪不合实际?
(2)依据材料,指出北宋农民的负担主要有哪些?
(3)材料二在哪些方面肯定了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1)青苗法。肯定原因:采用的方法是商业化的办法,不增加人民负担,却能增加财富。不合实际原因:当时中国还处在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不够发达。
(2)负担:赋税、高利贷、苛捐杂税等。
(3)肯定:王安石的出发点、个人品行、青苗法的做法考虑到农民利益。
失败原因:未能考虑下级官吏层层盘剥与农民的具体情况。
本题解析:第(1)问,体现王安石“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措施有几项,但题目要求据材料一分析回答;据材料一中“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可以分析出是青苗法。黄仁宇肯定的原因应从实行青苗法的好处分析;认为在11世纪不合实际的原因要从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分析。第(2)问据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一中“不加赋而国用足”一句说明农民要负担赋税。第(3)问根据材料二概括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学识渊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书、小说无所不读。早年随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了解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他担任地方官多年,每到一地,来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着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他调到中央任职以后,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曾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人称“拗相公”。

材料二 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的。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材料三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是提出课题。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展开讨论:
甲:青苗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
乙:青苗法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6分)
(2)材料二从哪一角度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价?(4分)
(3)你同意甲、乙哪种说法呢?试述你的理由。(6分)
(4)根据上面的讨论,为他们的研究拟定一个题目。(4分)
参考答案:(1)北宋中期社会问题日益严重,时代需要改革家;王安石勤奋好学,少有大志,注重调查,了解民情,为人刚正、意志坚强,具备了改革家的素质。(6分)
(2)从生产力的角度和对历史的贡献的角度。(4分)
(3)无论同意甲还是乙的观点,都要重点突出,自圆其说。(6分)
同意甲:青苗法在打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抑制兼并、保障农业发展等方面对人民有利。
同意乙:青苗法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变成了变相的苛政。
(4)所拟题目规范、切题,如青苗法作用之我见。(4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1)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了 解社会现状”“ 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在结合时代背景即可。(2)“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可以看出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分析的(3)本问是开放性试题,观点可自选,言之合理即可。(4)材料中讨论的观点是青苗法的利弊,只要围绕这一范围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王安石变法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B.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C.王安石变法的决心不够坚决
D.不可能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