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记述:965年宋太祖诏令,凡诸州支度经费外,所有金帛都送中央。结果到宋太宗在位期间(公元976—997年),据说都城开封的仓库内存雨衣和帐幕过多过久,有“数万段”损破。以下是关于965年宋太祖采取的财政措施的相关分析,其中正确的是:①宋初财富集中,国家富裕②此措施主要是针对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③此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④此措施保证了北宋财政的长期稳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
材料一?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通鉴长编》
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日知录》
(1)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4分)
(2)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点和区别?(3分)
(3)三段材料作者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 (3分)
(4)变法虽败,但我们应赞扬王安石的什么精神?并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5分)
参考答案:(1)是否应该实行募役法。材料一主张实行,理由是“农时不夺”、“民力均矣”;材料二反对实行,理由是“宽富而困贫”、“农民失业”。
(2)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区别是材料三反对的态度更为激烈严厉。
(3)没有区别。因为三人都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都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
(4)精神:我们应该学习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坚定的改革精神。
建议:①改革必须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和利益,尤其要关注老百姓的利益。
②改革必须使措施行之有效,得到广泛的拥护和支持;
③改革必须把握好时机,特别要讲究改革的策略和步骤;
④改革中要注意用人得当。
本题解析:本题通过围绕王安石变法措施及评价方面的几段材料,旨在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阅读、比较、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1)要注意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从材料一“盖免役之法…‘而募役必不均矣”和材料二“敛免役钱,得出他们争论的是:应不应该实行募役法。材料一“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说明实行“募役法”的好处是不夺农时,发展农业。材料二“宽富而困贫”,“使民失业”说明“募役法”的危害。(2)要注意分析材料、提炼观点,材料二、材料三都是指出:变法的危害,可知是反对变法;材料三还指出变法对以后历史产生的不良影响,这是其不同点。(3)王安石变法是地主阶级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从根本上说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的,这和反对派的主张从目的上是一致的。(4)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我们可以从王安石变法的身上学到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担当的责任感。任何一次办法都会遭到反对势力的阻挠,因此这要求改革者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有坚定的意志、合理的方法、灵活的手腕等。
点评: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分化事权带来的冗官局面;招募士兵无限度带来的冗兵的局面,从而带来的费用的提高。到了北宋中期,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就是在这中背景下进行的。考试中也往往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目的和影响等。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就是理财上。包括: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保马法等,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但是遭到了大官僚的抵制最终失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5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及其结局留给后人许多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惟恐不迨。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宋神宗和王安石都没有想到,这次改革不但阻力重重,而且一败涂地。在变法期间,甚至发生了东明县农民一千多人集体“进京上访”,在王安石住宅前闹事的事情。王安石最后背着扰民和聚敛的恶名走向惨败。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1)简要分析说明,材料一中司马光的说法有无可信之处?你对他的言论有何评价?(7分)
(2)据材料一、二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何在?从中你能够得出哪些启示?(8分)
参考答案:(1)有可信之处。王安石变法把地方官征收青苗钱和免役钱的多少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标准之一,客观上使部分地方官员为追求政绩和升迁,强迫农民借贷和缴纳免役钱。(4分)评价:该言论有一定道理,但太片面,只看到新法的局限性,忽视了新法的积极性,反映了保守派官僚对王安石变法的仇视和反对。(3分)
(2)原因: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改革措施不够完善,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激化了社会矛盾。(4分)启示:改革总要触动旧势力的利益,必然充满了阻力和风险;要统筹兼顾,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主管愿望要与客观实际相统一,注意维护农民利益。(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王安石对科举制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 ]
A.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B.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
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
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影响认识较准确、全面的是( )
A.使北宋改变了积弱局面,与辽、西夏关系发生了重大转折
B.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选拔了大量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
D.使北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现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解释的能力。A、B认识不全面,C认识不正确,故选D。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