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制度规定的目的。 ?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
参考答案:(1 )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抑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保护生产正常进行。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抑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 )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 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保甲法 ④方田均税法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7分)改革不可避免会遇到各样的问题,但改革仍不失为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仁宗(1049—105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
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摘自历史风云网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北宋面临的突出社会问题是什么?(2分)
材料二?(王安石)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宋史/卷 三百二十七》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为解决财政危机,王安石在“治财有道”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与富商夺利益的措施?(3分)
材料三?《宋史‘司马光传》中有这么一段关于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问在1068年底前后的争论:
(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来得善理财故也。
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3)根据材料三概括王安石与司马光论战的观点。(4分)
材料四?以下是一组关于王安石变法成效的不同说法
说法l?“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问栈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王安石《后元丰行》
说法2?(南宋)朱熹尝论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
,而祸乱之极矣。”
——《宋?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八十六》
(4)以上两种说法在评价王安石变法上都存在一个什么问题?(2分)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王安石的正确认识。(4分)据此你认为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应该持有怎样的正确的态度?(2分)
参考答案:
(1)出现了三冗局面,国家财政困难。(2分)
(2)均输法(1分)、市易法(1分)、青苗法(1分)。
(3)王安石主张“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2分);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是“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2分)。
(4)不足:两种观点是站在不同的立场看问题,带有片面性(2分)。
认识:王安石变法确实存在因用人不当、急于求成等造成的一些弊端(2分),但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局面(2分)。
态度:实事求是,客观公正。(2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
A、加强军事力量
B、解决财政困难
C、铲除割据基础
D、打击土地兼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A.方田均税法
B.农田水利法
C.免役法
D.市易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应该是市易法。所以选D。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