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006年5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发表讲话批评俄罗斯的现状。讲话发表后,有关评论家认为切尼启动了第二波“冷战”。那么,第一波“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A.丘吉尔的福尔敦演说
B.杜鲁门的国情咨文
C.马歇尔复兴欧洲计划
D.戴高乐的就职致词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二战后东西方长达半个世纪对峙的实质是 ( )
A.两种文化传统的竞争
B.两种政治势力的争夺
C.两种军事力量的较量
D.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东西方的对峙,也就是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与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峙。对峙的实质是不可能是文化传统、意识形态,而应该是经济、政治势力的争夺。选项中未涉及经济,那最佳答案就应该是政治。军事是政治的继续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美国学者扎卡利亚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过去500年内,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移。每一次权力转移都重新塑造了国际秩序。第—次权力转移是西方世界的崛起,始于15世纪;第二次权力转移是美国的崛起,发生于19世纪末;第三次权力转移是当下正在经历着的“他者的崛起”。关于第三次权力转移对国际秩序产生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冲击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B.建立了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促进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直接导致人口爆炸、恐怖主义等严重社会问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理解分析的能力,由已学史实可知美国的崛起冲击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因此A错误;B“建立了”的表述与史实不符;D“直接导致”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因此C的表述符合史实。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从2011年开始到现在,阿拉伯世界刮起了一股被西方世界称之为“阿拉伯之春”的颜色革命,从突尼斯到埃及,从利比亚到叙利亚,已经或正在发生着政权的更迭,美国议员甚至狂言“阿拉伯之春”应该进入中国。引起这场所谓“阿拉伯之春”的颜色革命的原因可能是
① 阿拉伯地区的传统地缘战略使得西方国家长期插手该地区事务
② 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普通民众“被剥夺感强烈”
③ 经济全球化背后的不平等和残酷性导致其落后状态固定化
④ 多极化进程中西方国家霸权战略与中国反霸权战略长期对抗的产物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当今世界格局。当今世界,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中国并未插手中东内政,④与中国外交政策不符,排除④,故选A。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

国际格局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等关系,20世纪先后形成了四个重要的国际关系格局。
问题:(20分)
(1)在方框中依次填出20世纪先后形成了四个重要的国际关系格局。(4分)
(2)结合史实叙述二战后至今国际格局的演变趋势。(16分)
参考答案:(1) 世界殖民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4分
(2)二战后至今国际格局的演变趋势为从两极走向多极化。2分
首先,美苏关系方面,美苏争霸使各自力量受到削弱,影响了各自的对内控制力,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50—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和第二次柏林危机,美攻苏守;70年代,苏联势力扩张至西亚、非洲、拉美,美国从越南撤军,苏功美守;80年代,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苏联全面收缩。6分
其次,在美苏两极格局下,新的力量不断出现,对两级格局构成了强有力的冲击,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分
第三世界兴起。二战后,亚非拉开展民族解放运动,获得民族独立,召开亚非会议,开展不结盟运动,并形成东盟、石油输出国组织等经济组织,以独立的力量出现在世界舞台。2分
美国陈营内部,20世纪60年代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并提出多边自主外交方针,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西欧地区一体化进程开展,从最初的经济联盟欧共体发展到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欧盟,成为国际舞台上重要的力量。2分
苏联阵营内部,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重返联合国,中美建交,外交舞台得到拓展;改革开放开展,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一国两制政策提出,港澳回归,国家初步实现统一;开展全方位外交,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日益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重要力量,推动了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趋势。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