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考历史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6-26 11:41:45 【

1、判断题  (17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体育外交多次在外交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中国总体外交的一部分,中国体育外交的开展是在中国总体外交政策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共和国半个世纪的体育外交史中,前苏联和东欧占有很大的篇幅。特别是在五六十年代,作为新中国的第一批朋友,这些国家对新中国体育外交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到1962年十年间,中国对外体育交往总人数是10,291人,而与苏联和东欧的交往就占到了76%,达到7,820人。
——《60年中国体育外交:与世界牵手》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现象出现的原因与作用。(4分)
材料二 ?从50年代中后期开始,新中国体育外交的范围扩展到一些亚非拉国家。由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发起、中国联合倡议的新兴力量运动会1963年11月在雅加达举行,这是新中国首次全面参加的一个综合性大型国际运动会。从此,新中国把同亚非拉的体育交往逐步上升到主要位置。
——《60年中国体育外交:与世界牵手》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4分)
材料三? 1954年,国际奥委会第49届全会承认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中国奥委会,但同时顽固坚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拒绝撤销台湾体育组织作为国家奥委会的资格。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奥委会在经过斗争后,于1958年8月19日声明退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
1975年4月,中国奥委会向国际奥委会正式提出申请,要求恢复其在奥林匹克运动中作为中国唯一合法代表的权利。1979年10月25日,中国正式恢复了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设在台北的奥委会的名称为“中国台北奥委会”。
(3)联系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形势,概述中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有利因素?阻碍新中国重返国际奥委会的关键问题是什么?(4分)
材料四? 1981年,中国男排反败为胜、力克韩国队,北京的大学生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1988年,在汉城奥运会上,浑身伤病的李宁(体操),只得到最后一名。一些报道竟谩骂李宁为“体操亡子”。李宁还收到绳子,让他上吊。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海外执教的中国教练员和代表外国参赛的原中国运动员超过了1000人。其中最有名的是郎平。2008年8月15日,在北京奥运会上,郎平执教的美国女排战胜中国女排。新华时评认为“郎平依然为国争光”。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在体育情结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5分)


参考答案:
(1)原因:①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②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孤立新中国;③两大阵营的形成。(每点1分,任意答出两点即给满分2分)
作用:①突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封锁;②拓宽了新中国的国际活动空间;③促进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每点1分,任意答出两点即给满分2分)
(2)背景:①50年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②1955年,万隆会议成功召开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4分)
(3)有利: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关系改善、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国际上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2分)关键:台湾问题。(2分)
(4)变化:由过分强调竞技体育的政治色彩回归到体育精神本质。(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原因:①改革开放深入,综合国力增强;②思想观念更加开放;③对体育精神的理解更深入;④国际地位的提高使国民自信心增强;⑤民众心态趋于理性。(3分,每点1分,任意答出3点即可)


本题解析:(1)题干反映新中国初期外交范围主要局限性社会主义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应从中国的外交政策、国际环境两方面分析归纳;作用则应从打破以美国为首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来发展经济和巩固政权的角度归纳。
(2)解答本题须抓住时间信息与第三世界国家这两个关键信息。本问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的知识点,其背景应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和亚非会议相联系。
(3)本问考查新中国70年代的外交成果。关键信息:“坚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拒绝撤销台湾体育组织作为国家奥委会的资格”、“1979年10月25日,中国正式恢复了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设在台北的奥委会的名称为“中国台北奥委会”。抓住时间信息,结合关键信息的两个重要史实进行分析。有利因素列举70年代重要的外交成果即可;阻碍新中国重返国际奥委会的关键问题则从美国的一中一台和台湾以中国台北的名义加入的两个重要事件说明是台湾问题。
(4)本问以体育事业的发展折射中国的发展。变化依据“北京的大学生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体操亡子”、“郎平依然为国争光”等关键信息分析归纳;原因则应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分析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56年,中国共产党为处理与民主党派的关系而提出的方针是(?)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求同存异”
C.“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B.“求同存异”是周恩来于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属于外交方针; C.“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1982年中国共产党为处理与民主党派的关系而提出的方针;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是20世纪60年代初针对三年经济困难而提出的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A符合题意。
点评: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他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强调要团结他们,把他们的阶级性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周恩来也说:“长期共存”就是“我们党的寿命有多长,民主党派的寿命就有多长,一直共存到将来社会的发展不需要政党的时候为止”。从此,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小明同学计划明年暑假去法、德、意等欧洲国家游历,为了旅行方便,他去银行兑换的货币最好是(?)
A.里拉
B.法郎
C.欧元
D.马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欧洲现在实行统一的货币:欧元。因此现在去欧洲旅游的话,最好换成欧元。故选C。其它货币在2001年欧元产生之后被取消。
点评:欧元是欧洲一体化的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从此,欧洲的一体化由政治家的推动变成了民众自下而上的行为,极大地加强了欧洲内部的联合。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表为近代列强在华不同时期投资第一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后英国丧失绝对优势
B.日本在华投资总量最大
C.最大投资主要用于抗日
D.美国占据第一的时间最长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观察下面两幅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图《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图2在海南举行博鳌亚洲论坛
A.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B.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
C.体现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
D.顺应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潮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图l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时,中国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自身安全与苏联结盟;到了21世纪,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中国致力于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维护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这说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都是根据自身的国家利益对外交政策进行调整,B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图2的主旨,C、D两项不符合图l的主旨。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罗斯福..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