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重要政治制度,即“封邦建国,以番平周”,由天下共主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授民”、“授疆土”,从而形成了一种严格的等级从属关系,当时山东省被分为齐鲁两个诸侯国,所以山东又被称为齐鲁,答案选C。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摇摇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表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A是科举制;B是九品中正制;C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和方法,与题干选官制无关;D也是九品中正制,只是到了后来不能选出真正的人才,而被世家大族垄断而已。所以A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教育部要求各级学校于2010年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拜年内容为:一拜壮美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中华民族这种重视血缘亲情的文化传统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内外服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宗法制的影响。据材料“中华民族这种重视血缘亲情的文化传统”,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宗法制对今天的中国社会的影响。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3分)(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
问题二 中央与地方
自周代以后,我国开始确立了一套地方行政制度。秦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守和县令;汉代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在继承秦代地方制度的同时也部分恢复了周朝旧制。到了元代,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控制,开始设立行中书省,标志着中国地方行政制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3)按示例完成周、秦、汉初、元四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填写。(3分)
(4)从上述材料中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趋势。(2分)
参考答案:
(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
(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分权)。
(3)分封制或封邦建国制;郡县制;行省制。
(4)总体上呈现中央集权的趋势,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郡县制与分封制在历史上交替出现,说明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本题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问题一 :皇权与相权”,可知,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程中,要处理好的两对矛盾之一,即皇权与相权。在这一进程中,其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削弱相权。回忆、再现所学知识,结合图表,可以这样组织答案:?汉代:内朝或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明朝:内阁制度或内阁;④清朝:军机处。
(2)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问题一:皇权与相权”图表信息,可知,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程中,在处理皇权与相权一事上,尽管其总趋势是一样的,即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削弱相权。但皇帝具体集权的方式又不太一样,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分权)。
(3)本问考查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程中,要处理好的两对矛盾之一,即中央与地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这一进程中,体现的总趋势就是:中央不断集权,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回忆、再现所学知识,结合图表,可以这样组织答案:?周朝:分封制或封邦建国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④元朝:行省制。
(4)从第三问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程中,要处理好的两对矛盾之一,即中央与地方。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这一进程中:?体现的总趋势是,中央不断集权,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同时,郡县制与分封制在历史上交替出现,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处理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第一次世界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