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试题《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天下的人口在迅速的增加,但是房屋和田地并没有增加;商人的数量在增加,但是货物却没有增加,多余出来的人口无所事事,怎么能好好地遵从圣上的教导安安分分呢?从翻译可知,材料并未体现出重农抑商的政策来。故选D。ABC三项都曾提到。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文化牌”、“文明牌”、“遗产牌”成为当前我国发展城市经济的名片,建造历史文化名城为城市建设的热点。开封要展示原汁原味的皇城风貌,下列现象不适合的是(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两宋商业空前繁荣,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限制,夜市的发展也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科技文化也是非常繁荣,活字印刷术发明,因此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重农抑商下的商业贸易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农民是农业社会中的主要劳动者,“稳定小农”是中国历代政府实现长治久安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以下是有关中国农村20世纪50年代变化图
①农民分配土地 ②农民踊跃报名入社③大炼钢铁时“小土群”④放开肚皮吃饱饭
材料三 以下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图一 图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古代政治制度。
(3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农村20世纪50年代主要运动变化,从中有什么教训?(4分)
(3)从材料三的图一看,安徽省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有58%的人认为:总体来看是好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结合你的理解,说明这一结果的理由。(3分)(4)在传统的农村社区,农民们比较重视亲缘、地缘关系,看重生活快乐,“平安是福”几乎是大家的共识。然而,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的传统价值观似乎已经被颠覆。从材料三的图二中可以看出,安徽农民价值观念最突出的变化体现在哪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1)特点: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分)
主要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分)
(2)①土地改革运动;农业生产合作社,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
②教训(2分)
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实际出发,必须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不能单纯按主观意愿办事,要尊重客观事实,切勿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必须坚持事实求是
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3)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1分)问题: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家庭分散经营中因土地规模过小而效益不高的问题日渐突出;农民负担重;分户经营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使用;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其它答案若言之有理亦可得分)(2分)
(4)农民认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是金钱。(1分)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思想解放,人们正当的物质利益追求得到认可;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增强。(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唐宋时期,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相反,把手工业者和商人纳人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明清时期,国家对盐实行专卖,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材料反映出
A.政府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政策
B.政府对工商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
C.民间贸易完全突破了官府的限制
D.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题目提供了西汉、唐朝和明清三个时期政府在商业方面的相关政策,通过这些政策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存在一个动态变化,即:在严格控制商业活动的同时政策逐渐放宽。那么,在各个选项中,能够反映历史动态变化、政府控制和政策放宽两方面特征的,只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古代商业的发展·专卖制度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20分)中国的国际交往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后期开始,一些西方传教士来华,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方面知识介绍给中国,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如徐光启翻译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书籍,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明清时期中外关系出现了哪些变化?(3分)分析这些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3分)
材料二 段祺瑞相信,“日本人既已加入(指参加一战),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德国虽系当今之强国,但众怒难犯。料其难以取胜。将来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将成局外之人,而我国参加,那将迥然成另一局面。到时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
——《中国从“一战”获得多少好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段祺瑞主张参战的动机,其动机是否实现,请以史实加以说明。(4分)
材料三 1944年,中外记者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试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