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a处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
B.b处处于高潮是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推动
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冲击
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宋明儒家学说的上升原因是宋明理学的出现,以及被统治阶级重视和利用。宋明理学是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发展,对儒家学说批判出现在明末清初。代表人物有黄宗羲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结合儒学在中国发展的阶段特征可知d处表述错误,d处是儒学发展的又一高峰,应是宋明理学的发展,再者明清时期的思想批判也不会阻碍儒家思想的发展,所以D项符合题意要求,ABC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26年《北洋画报》曾刊登出《中国人之福耶祸耶?》的漫画。漫画中最大的特征为“女爱日本玩具”“子去美国学习”“母用法国饰品”“父吃美国烟酒”。对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普通民众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B.漫画主要讽刺的是当时的媚外现象
C.当时中国成为西方的头号海外市场
D.全盘西化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反映了1926年(北洋军阀统治后期)某些中国家庭中,父母子女都喜爱用外国商品或去国外学习,这正是中西经济发展水平巨大差别之下的媚外现象;ACD三项不仅表述本身错误,也不能从题中材料得出这些结论。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民国初期的一则报纸广告中有“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等字样。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外资企业的出现
B.洋务运动的兴起
C.工人运动的高涨
D.“实业救国”思潮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民国时期为了支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倡导抵制外货,爱用国货的现象。AB两项出现的时间与材料内容要求的时间不符合,所以排除这两项。C项是无关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前的20多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每一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国际贸易呈现出一种无政府状态。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材料二 美国的黄金储备在1945年相当于200.8亿美元,1949年为246亿美元,这是战后的最高数字。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外国持有美元的数额已经超过了美国已有的黄金储备。各国争先用手里的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的黄金储备日益捉襟见肘。1961年,美国不得不与西欧联手,成立“黄金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十国集团”(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加拿大、比利时、瑞典),共同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三 1973年底,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荡的“欧洲美元”高达1 000亿。为了稳定美元,尼克松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宣布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同时对进口商品加征10%的附加税,试图迫使其他国家的货币升值,美元实行贬值,减少美国国际收支的逆差。于是,欧共体国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汇率,内部实行固定汇率制,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这一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历史背景:二战前国际金融领域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战后各国经济政治实力发生重大变化(或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盟主,实力空前强大);美国实行对外经济扩张,企图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特征: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变化:美元的中心地位开始动摇。原因:欧洲经济恢复;欧洲国家逐渐走向联合。
(3)局面: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影响:动摇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说明了荀子既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和培养也推崇法家在规范人行为方面的巨大作用,这能够反映出荀子思想中儒法融合的特点,所以B项符合史实,A项说法错误,法家的开创者不是荀子,C项出现在汉代以后,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战国时期儒法两派并无结盟的现象。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自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和主张,儒家的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的主张,要求恢复礼乐制度,老子更是主张回到原始的农村公社,从中可以看出其代表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家则代表底层平民的利益,主张“节约”、“尚同”和“非攻”,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层的利益,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尽管各家彼此相互诘难和争鸣,但相互融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