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24分)
材料一?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二?美宪法规定: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规,有一定的自主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避免高度集权的弊端。
美国联邦政府
|
国会
| 总统
| 最高法院
|
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
| 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连任不超过两届。总统无权解散国会,国会可依法弹劾总统。
| 最高法院大法官共九名,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除非犯罪,任职终身。
|
众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
|
?
材料三?法国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材料四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了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光荣革命”之后,英国确立了什么样的政体
?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4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美国确立了什么样的政体?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构成体现了哪些原则?国会参众两院议员的任职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标志是什么?法国能够采取这种方式确立民主制度的根源何在?(4分)
(4)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明确德国确立了什么样的政体?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材料中的“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8分)
参考答案:(1)、政体:君主立宪制?标志: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4分)
(2)、政体:联邦制政体(议会制共和政体)?标志:1787年宪法的颁布。?原则:中央集权原则(联邦制);分权制衡原则(三权分立);人民主权原则。?特点和影响:众议员流动性大,可以让更多的人参政议政;参议员相对稳定,利于保持政策稳定性。(8分)
(3)、标志:颁布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根源: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
(4)、政体:君主立宪制(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标志: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错位: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影响:德国由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8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 题 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作出贡献最大重要历史人物是
?
?
?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因此选A.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文中现象最有可能发生于何时何地(?)
A.清朝末年的北京
B.清朝末年的上海
C.民国初年的北京
D.民国初年的上海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图老照片反映了近代中国通讯工作人员的工作场景。下列有关近代中国通讯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英国人首先在中国建立电报机房
B.百姓普遍使用有线、无线电报
C.外国人最早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D.民国时期电话拥有量居世界首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丹麦人在中国设立了第一个电报机房;近代通讯业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距百姓普遍使用还有很大的差距;民国时期电话拥有量据世界首位显然说法错误,电话在近代并为普及。因此ABD均错误。C项正确,外国人最早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是由丹麦人创办。
点评:随着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进入到中国。中国在交通、通讯等领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始终处在初级阶段且速度缓慢。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文尚书》。)“民为君之本。”
——《谷梁传》
材料二?“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
——(《荀子》
“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国语》
材料三?“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
材料四 (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
——《荀子》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
材料五?顾炎武推崇议论朝政的风气,要求以强大的社会舆论来监督制约当权者,以“众治”代替“独治”。黄宗羲进一步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思想理念?根据材料二、三、四简述该理念的内容。这一理念有何现实意义? (9分)
(2)上述理念在明清时期被进步思想家继承并发展,试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并作简要评价。(6分)
参考答案:
(1)理念:“以民为本”(或民本思想),民众是立国的根本。(3分)内容:关心民众的疾苦;不要过度掠夺民众;根据民意任用贤人;取信于民。(5分)意义: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1分)
(2)如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其中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这些思想实际上是对先秦“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强烈冲击,并给后世以深刻启迪。(6分)
本题解析:(1)概述材料一的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或“民本理念”;结合材料二、三、四的内容可以得出结论:即材料二主张不要过度掠夺民主,即 “轻徭薄赋”;材料三,根据民意使用贤人;材料四,取信于民;“民本”理念的现实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①有助于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②解决“民生”问题;③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满足群众需求。(2)本题属于开放式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主张找出他们当中的“民本”思想内涵,并作出简要评析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民本”思想的理解。解题时一要准确地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二是要联系教材中的“儒学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加以验证。就“民本”思想的内容而言,它有多种表现,材料二、三、四即是代表,同时也对解决中国目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民生问题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