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14分)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人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阅世篇》卷八)。“团龙、立龙”已成为平常百姓常用的服装花纹。……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指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二: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年份
| 人力车
| 马车
| 轿子
| 马
| 自行车
| 摩托车
| 汽车
| 公共汽车
| 有轨电车
|
1889
| 6984
| 544
| 9
| 11
| 0
| 0
| 0
| 0
| 0
|
1926
| 14600
| 0
| 0
| 0
| 3459
| 194
| 3764
| 172
| 922
|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
——摘自《上海研究资料》
(2)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交通工具有什么变化?(2分)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三:观察下面图片:

(3)从上面三幅图片中任选一幅说明现象和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变化:明朝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如服饰和住宅等方面已经打破了传统礼制的严格限制,出现了追求生活质量与享乐的现象。(2分)
原因:明中后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分)
(2)变化:从人畜动力为主转向机械动力为主(或从传统交通工具向近代交通工具转变)。(2分)
原因:上海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开放的口岸,最早受到西方冲击;近代生产方式产生较早,带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2分)
(3)图一20世纪70年代:物质极度匮乏,人民生活水平在低水平线上徘徊(普通生活用品也需排队凭票供应);(2分)经济遭受“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4分)
图二20世纪80年代:物质开始丰富起来,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还处在追求温饱阶段(初买黑白电视机还是令人羡慕);(2分)改革开放初见成效。(4分)
图三20世纪90年代:人民生活奔向小康,开始注重生活质量(购买郁金香装点居室);(2分)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4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从材料一中“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人家非绣衣不服”“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的信息来归纳,可得出明朝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如服饰和住宅等方面已经打破了传统礼制的严格限制,出现了追求生活质量与享乐的现象。第二小问原因联系所学知识,从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德繁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角度来分析归纳即可。
(2)第一小问变化直接从表格中获取相关信息,可以看出传统交通工具向近代交通工具转变;第二小问原因可从上海的开埠通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影响,近代生产方式的出现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角度来分析。
(3)首先从图片中信息概括出现象,再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即可,如图一20世纪70年代:物质极度匮乏,人民生活水平在低水平线上徘徊(普通生活用品也需排队凭票供应);经济遭受“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图三20世纪90年代:人民生活奔向小康,开始注重生活质量(购买郁金香装点居室);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上海交通工具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关于“匠户”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便利统治者征调各类工匠 ②严重束缚劳动者的创造性
③该制度下,匠户无人身自由 ④该制度下,匠户子孙可以脱籍改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