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是在
A.1982年
B.1984年
C.1987年
D.1997年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时间。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故本题选D。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对于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适应这一趋势,中国采取的历史举措是
A 实行改革开放? B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 改善中美关系? D 加入世贸组织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时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它把自己看作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它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虚弱之时,它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评论材料中亨廷顿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观点:中国的外交政策是“随机应变”的(或答中国外交政策逐渐成熟)。(2分)
评价:(1)亨廷顿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在冷战时期采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政策。(3分)
史实: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1953年底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积极发展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任意三点给3分)
(2)但亨廷顿的“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这一观点是错误的。(2分)
史实:冷战结束后,我国积极建立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特征的、具有建设性的新型大国关系,这是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促进大国关系良性互动的有效手段,而不是要恢复我国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2分)
本题解析:
这是一种创新性试题,考查学生史料的分析与解读能力、史实再现以及语言表述的能力。在解答时需要先通读材料弄清材料中的观点,然后围绕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论述,注意题目要求是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通读材料可知亨廷顿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观点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中国的外交政策是“随机应变”的,二是认为中国外交是“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弄清这两点以后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展开论证就可以了。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对一位历史人物这样评价:“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前进”。这个历史人物应该是(? )
A.哥白尼
B.哥伦布
C.但丁
D.培根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材料中蕴含着近代自然科学开端于天文学革命的信息,而天文学革命则开始于波兰科学家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的创立,因此恩格斯评价的历史人物是哥白尼。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对此,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
A.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
B.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C.发达国家掌握主导权
D.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占有优势,往往是获利者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