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茅盾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对这段描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D.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D项内容与材料内容无关,所以排除D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在西方经济势力入侵下,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变化,A项内容即是最主要的表现之一,C项是其最重要的影响,B项是材料内容的概括。故答案选择D项。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调动了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
B.战争环境从根本上导致没有真正实施
C.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D.是中国农民战争达到顶峰的标志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没有真正实施过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而不是战争环境。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在高校中所占的比重,由1949年的23.9%降至1952年的10.9%。一大批历史悠久的优秀的综合性大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地位,被改为工科院校。这种调整
A.是对旧教育所进行的彻底改造
B.体现了向工农及其子女“开门”的教育政策
C.适应工业化建设对人才之需求
D.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说法过于绝对化,B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根据材料信息“一大批历史悠久的优秀的综合性大学……被改为工科院校。”说明是为了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因此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一同学对中国外交史很感兴趣,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的中国,在风云变幻的外交史上,既展现了中国国力的变化,又突出了中国领导人睿智骁勇的外交魅力。如果他要撰写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史,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拟定的标题可能有
A.《求同之旅》《分道扬镳》《破冰之旅》《友谊之旅》
B.《盟约之旅》《再次较量》《峰回路转》《破冰之旅》
C.《盟约之旅》《扬眉吐气》《融冰之旅》《迎新之旅》
D.《破冰之旅》《扬眉吐气》《融冰之旅》《迎新之旅》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中国外交史上典型的事件及取得的成就主要有“乒乓外交”、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因此,与题意符合的应是D项。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下面是民国初期历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不包括矿山):
年份
| 民国元年
| 民国二年
| 民国三年
| 民国四年
| 民国五年
| 民国六年
| 民国七年
| 民国八年
|
工厂数
| 17
| 37
| 37
| 50
| 33
| 34
| 29
| 23
|
?
材料二 下面是1933-1936年中国(国民政府)轻工业月平均生产指数增长表:

注:1933年月平均生产指数为100。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民国初期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并简要分析原因。(8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怎样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参考答案:(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或者短暂的春天)(2分)。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6分)
(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工业中的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2分)原因:国民政府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家的爱国行动。(2分)
本题解析:
(1)应先将民国元年到民国八年换算成公元纪年,即1912~1919年,由此得出主要是“一战”期间,再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短暂的发展,其原因可以结合教材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说明。
(2)问根据时间可以判断出属于国民政府统治的前期(1927~1936年),再根据统计图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其原因依据教材知识来说明。
点评:通过对新课改地区近三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区。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选择题多数是材料式,新情境试题特别多,体现对能力的考查;因为本部分内容可以左右联系、上下延伸,今后出材料解析题的可能性仍然很大。从内容上看,近代经济结构变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