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8分)北宋的制度变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概括北宋初年“旧弊虽防,新弊渐生”的具体表现。(4分)
(2)简述王安石为革除“新弊”采取的措施及效果。(4分)
参考答案:(1)旧弊:军阀(藩镇)割据、农民起义。(2分)
新弊:北宋不断扩充军队数量,军费开支浩大,造成“冗兵”问题。(2分)
(2)措施:首先采取“省兵”措施,精简军队;其次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2分)效果:减少军费开支,战斗力有一定提高。(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仔细阅读图片以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能力。第(1)题“旧弊虽防”主要指北宋制定制度主要预想可能导致动乱的各种因素,加以事先防范,而北宋主要借鉴的是唐朝,所以它防范的主要是唐朝出现的问题,如藩镇割据、农民起义等。“新弊渐生”通过左图可知由于北宋不断扩充军队数量,军费开支浩大,造成“冗兵”问题。第(2)题本题结合王安石变法可知其主要的措施为首先采取“省兵”措施,精简军队;其次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王安石的这些做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如:减少军费开支,战斗力有一定提高。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青苗钱”以常平籴本1400万作本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但是无银行主持,缺乏法庭处理贷款的权利义务。有些县官就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三?旧有之系统,包括其中的既有利益,必须铲除,然后……新的体系才能成立。王安石的变法没有引起所述的社会冲突,是因为宋朝的社会还未发展到这一程度,是以纠结新旧两派,作这场决斗。他的改革,只是政治上的一种冲动,而不是一种经济上的发展。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2分)取得了什么成效?(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王安石变法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是什么?(1分)
(4)自19世纪末以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趋向于肯定为主。结合材料,谈谈你认为今天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肯定王安石变法?(2分)
参考答案:
(1)措施:实行青苗法、农田水利法。(2分)成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2分)
(2)问题:缺乏社会机制(或独立的银行、法律机构)的有效保障;地方官员在实施中片面化简单化,罔顾农民实际情况;部分官吏借机勒索百姓。(3分)
(3)根源:北宋的社会、经济基础远还未发展到适应这种改革的地步。(1分)
(4)角度:限制统治集团特权;关注民生和社会公平;为国为民勇于担责;强烈的变革精神。(任答两点得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题目要求找出王安石变法中“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联系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可知,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符合这一要求。结合所学知识,通过王安石变法,取得一定的成效,如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2)要注意提取信息的全面性。材料的“但是无银行主持,缺乏法庭处理贷款的权利义务。”反映的问题是缺乏社会机制(或独立的银行、法律机构)的有效保障;“有些县官就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反映的问题是地方官员在实施中片面化简单化,罔顾农民实际情况;“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反映的问题是部分官吏借机勒索百姓。
(3)从材料四的中心语句“是因为宋朝的社会还未发展到这一程度,是以纠结新旧两派,作这场决斗。他的改革,只是政治上的一种冲动,而不是一种经济上的发展。”分析,可以得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的结论:北宋的社会、经济基础远还未发展到适应这种改革的地步。
(4)本题中注意题设给出方向,“自19世纪末以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趋向于肯定为主”,今天我们寻找肯定王安石变法角度,就应把王安石变法放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剖析,总结出超越时代和阶级,符合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的东西。要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要用概况性和精炼的语言来表达,只要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北宋中期某大臣上书曰:“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皇帝命其进行变法,这次变法的背景不包括?(?)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C.冗官、冗兵、冗费
D.辽和金的威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北宋时期,社会危机严重,为挽救北宋统治危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王安石进行了变法。北宋时期的社会危机主要表现为: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的反抗斗争;三冗(冗官、冗兵、冗费);辽和西夏的威胁。此时金还没有建立,更没有形成对宋的威胁。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 ]
A.急功近利
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
D.软弱无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
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这段话反映了(?)
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②官吏对各郡定额、强制分配③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④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生易错选D。原因是:不能准确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加以概括;不能结合所学知识,和选项一一对照。
运用排除比较法解题。从材料中归纳,无④项内容。“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反映出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由于有利可图,提举使对各郡定额、强制分配,把它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