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富强”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施政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富强,百姓乐用,诸
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
事,……当王安石对神宗造顼说“不加税而国用”,他无意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变法使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的认识。(4分)
(2)据材料二,王安石“信用贷款的办法”有哪些?(6分)
(3)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足”。请你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1)评价:“民以殷盛”过分夸大了商鞅变法的作用;(2分)商鞅变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实现了“国以富强”。(2分)
(2)办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6分)
(3)理由: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执行过程中增加了百姓负担。(4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解。
第(1)问,主要从商鞅变法的评价的角度来回答。
第(2)问,根据材料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第(3)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土的旧制,改考经义和策论,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 ]
A.主要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宋神宗急功近利
B.宋神宗反对变法
C.宋神宗动摇不定
D.宋神宗软弱无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信息“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可以看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热一把冷一把,即摇摆不定。作为最高统治者,宋神宗态度的动摇不定,使变法的过程更加艰难和曲折。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支持王安石,变法顺利进行──态度动摇,1074年王安石辞职──1075年,恢复王安石职务,继续变法──和王安石意见不一,1076年王安石再次辞职,法令陆续废止,王安石退居江宁至死。?故选C项。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北宋中期,士大夫忧患意识的形成因素不包括( )
A.土地兼并,贫富分化
B.财政危机,积贫积弱
C.辽夏威胁,边患严重
D.权臣当政,政局动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北宋面临严峻的社会形势,土地兼并,贫富分化、财政危机,积贫积弱、辽夏威胁,边患严重都属于北宋面临的社会形势;因为北宋立国之初为加强皇权所以采取了分化事权的办法,因此在宋代未出现权臣当政,政局动荡的局面,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点评:此题为逆向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惠遍农无乏,均输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色饕”该诗赞扬的是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戊戌变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由材料中的“惠遍农”、“均输”、“保兵”等信息可知是王安石变法。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