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识记和简单的迁移能力。所谓分封制度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君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荀子?儒效篇》中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一制度应该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西周在地方上推行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功臣、子弟和先代贵族,成为诸侯国。故选C。A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利的一项制度;B项是秦朝时期推行全国的地方制度;D项是汉代时期推行的地方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莅庶务。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互以他官典领,虽有正官,非别敕(另有皇帝的命令)不治本司事。”这说明宋朝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互以他官典领,虽有正官,非别敕(另有皇帝的命令)不治本司事”体现了正官仅用以表示官员品秩。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的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本题考查的是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在地方上推行的是郡县制,所以正确的是B项;AC是在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D项在先秦存在,在秦朝以后的皇帝也是世袭,但不是秦统一以后才开始。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九卿
(一)
皇帝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吏部
(二)
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皇明祖训》
请回答:
(1)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央官制的设置有何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为此,北宋统治者是从哪些方面加以解决的?(4分)
(3)据材料三分析明太祖是如何认识丞相作用的?为解决这一问题,他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4)综合上述内容,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参考答案:(1)变化: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2分)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2分)
(2)状况: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解决: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2分)
结果:诸侯王不断叛乱,以“七国之乱”最为突出(1分)
措施:实行“推恩令”(1分)
(3)认识: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措施: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4分)
(4)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被取消。(2分)
本题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图表判断图一为秦朝三公九卿制,图二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变化产生的影响可根据三省六部制的意义解决。
第(2)问,材料二中“擅自署置”“实非王臣”可以看出地方藩主权力很大,中央难以控制;由“ 《旧唐书》”判断为唐代,得出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现象。北宋解决联系所学知识。
第(3)问,从材料中“不旋踵而亡”、“专权乱政”、“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体现了丞相的危害。措施联系所学知识。
第(4)问注意联系材料归类,材料一,三体现中央机构的演变,材料二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主干知识,历史识记知识主要是不同朝代的措施,能力要求主要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难点在古文的阅读理解。还可以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评价等。
本题难度:困难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百花齐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