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宗熙宁元年……执政以河朔早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串。……王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 (司马)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耳!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一一《宋史》
材料二 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卖入官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牙人与客人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除请,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送纳价钱,若半年纳即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一一《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秉政……后人但言其……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士心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日而史。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一一《日知录·宋世风俗》
(1)材料一中王安石对于"国用不足"的分析是否准确",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在当时能否实现?
(2)材料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什么措施,该措施主要是针对什么现象实施的,效果如何?
(3)材料三对于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态度是什么,你是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的?
参考答案:
(1)不正确,国用不足是因为北宋政府机构重 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较大;北宋还要向西夏、辽赔付大量的战争岁币。在当时不可能实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因为在封建社会国家和地主的财富建立在对农民剥削的基础 上。
(2)市易法。它主要针对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它的实施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 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也有所增加。
(3 )材料三认为王安石变法给国家带来了严重危害。认识: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 的情况下进行的,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当然王安石变法中也存在用人不当等问题。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相关内容的掌 握,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第一问学生在回答时应注意王安石和司马尤争论的核心在于人才的作用,而能否实现应从皇帝、地主、农民三者在封建社会中的关系来思考;材料二 反映的主要是政府平抑物价的举措,结合变法内容可判断应是市易法;最后一问学生在回答时不能被引文所迷惑,不要错误地认为只要是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就是正确的,应立足于变法的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反救其乏,则青苗之行矣。
材料二(苏辙)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材料三(王安石)臣以为,苟能抑制兼并、理财……不患无财。
——以上材料均摘自邓广铭《王安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三,指出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实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分析苏辙是站在什么立场上评论王安石变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上所述,王安石和苏辙的对立属于什么矛盾?谈谈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抑制大地主、高利贷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大地主、大官僚立场上。
(3)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都属于封建统治阶级,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王安石通过抑制“兼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了封建国家政权,有利于农民发展生产,也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建设。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 91EXAM.org题 王安石曾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著名改革家”。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与唐朝纳绢代役相比,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特征是(? )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限制官僚地主的经济特权
C.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
D.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王安石募役法的内容在于,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以雇人服役。此与唐朝纳绢代役相比,主要是表现出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特征。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并不乏有起自平民而荣登宝座的皇帝,刘邦、朱元璋都以开国的一代君主享名青史,但也不泛有力挽狂澜以改革著称的宰相。商鞅、王安石和张居正并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试回答:
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性质、特点有何异同?各自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指出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16分)
参考答案:性质: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都是地主阶级的改革;
特点:不同的是前者是政治改革,后者是经济改革。
解决的主要矛盾及结果:商鞅变法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封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同奴隶制的矛盾。变法的结果确立了封建制,废除了旧制度,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秦国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封建国家与部分地主阶级的矛盾,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问题。变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废除。
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商鞅变法的基础是先进的封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要改变不适应的奴隶制上层建设,新兴的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这是历史的潮流。而王安石变法是调整地主阶级内部矛盾,解决封建国家与大地主间利益分配问题。当变法过多地损害了大地主的利益时,变法必然要失败。
本题解析:本题以比较题的形式来考查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以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出发点,以考查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为目标,旨在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从而体现新课改的要求。答题时首先一定要注意看清题目有几问,然后按照题目要求的几个方面,从性质、特点、解决的主要矛盾及结果、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来比较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不包括
[? ]
A.财政困难?
B.经济发展衰退 ?
C.边患严重?
D.阶级矛盾尖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