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要密切关注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文革”对民主法制进行了无情的践踏,所以要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就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故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文化大革命”·“文革” 的教训。
本题难度:困难
2、综合题 公元前七一五年(周桓王五年),郑、鲁两国不经天子同意,相互交换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表体现了新中国的
2000年少数民族地区状况调查表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来,建立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最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因此选C。
考点:新中国民主政治
点评:新中国民主政治本专题与当今社会热点联系性较强,易于创设新情景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建议考生们高度重视和关注,通过对人大制度、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及其作用的分析,探讨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以及形成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1949年召开的政协会议与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的相同点不包括
A.有民主党派参加
B.中共发挥积极作用
C.体现民主协商的精神
D.协议得到实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ABC是相同点,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签订的协议很快被国民党反对派破坏了,.协议没有实行。而1949年召开的政协会议的协议得到了实行。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纵观我国选官制度,不仅有着许多宝贵的可供今天借鉴的基本原理,而且从中亦可吸取不少有益的历史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材料三 观察下面一幅图片

材料四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在当时有什么意义?(6分)
(2)材料二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最早产生于什么时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中官员产生的主要方式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中的图片,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流行于中国古代的哪一时期?(6分)
参考答案:(1)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 的办学思想。意义:打破了奴隶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
(2)察举制度;汉武帝时期;推荐。(如果学生回答“推举”、“举”等,都给分)
(3)九品中正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果学生回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可给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抓住“教育方面”,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主要是孔子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等,第二小问抓住“当时的意义”,可以结合已学知识从打破了奴隶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结合材料二归纳,不可偏离材料主题,依据“东汉时期”“举孝廉”等关键信息可知指的是察举制,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确立的选官制度,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观察图片,提炼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观察图片信息可知材料三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其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