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 世纪中期的亚洲,出现两类不同的民族运动,即日本为一类,日本以外的国家为一类。决定这种不同的是
①国内经济结构变化的不同;?②国内阶级和政治力量对比的不同;
③对近代资本主义的态度不同;④以往的社会制度不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④“社会制度”的性质属于亚洲各国的相同点,即都属于封建社会。不同的是日本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而其他国家属于旧式的农民起义。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
——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心灵紧闭”而保留的民族传统是什么?这一时期日本“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了什么?据此指出日本“眼观八方”的特点。(12分)
(2)材料二康有为认为“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你认为当时中国与日本所处的国际环境最大不同是什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是什么?(8分)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方面概括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相似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传统:天皇制度(专制主义),武士道精神。(4分)
消化: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提倡资产阶级文明;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仿照欧美建立常备军。(前3点即可得6分)
特点:学习西方不照搬,而是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有侧重地学习借鉴。(2分)
(2)不同:19世纪中期,日本明治维新时,西方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19世纪末,中
国维新变法时,西方处于帝国主义阶段,正加紧侵略中国,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险恶。(4分)
要义: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向西方学习,大刀阔斧地推行切实可行的变法措施。(4分)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2分);封建统治危机;民族危机加剧(2分)。
本题解析:
(1)从日本明治维新对传统的保留入手,回忆日本保留的天皇制度和武士道精神等内容解答第一问。联系日本向西方学习的具体措施回答第二问。从日本学习西方的特点——立足国情,有选择地学习等方面回答“特点”。
(2)从两国变法的时间入手,从19世纪中期和19世纪末的国际环境角度回答第一问。从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和经验这一角度回答第二问。
(3)结合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背景分析回答。政治方面,两国都面临封建统治的危机,都遭到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经济方面,两国的资本主义经济都有所发展。
点评: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
?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
(1)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日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力量,迫切需要政治上的统治地位
(2)封建统治相对薄弱,在幕藩体制下,大名还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到幕末时,大名、将军,武士因财政状况恶化而由封建社会的支柱转变为反幕府的力量,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2)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群众基础领导力量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武装推翻幕府
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仅仅是一些知识分子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
改革的进程
明治维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新的政权后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执行了符合国情的政策,强制推行,大刀阔斧改革。
戊戌变法前没有经历政权的变动,变法者不仅手中无实权,无兵权、无财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各地阳奉阴违。
国际环境
(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各大国皆忙于自己的事务,对日没有一致的政策
(2)列强列强集中侵略中国,中国等亚洲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牵制和削弱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
(1)帝国主义时期;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20世纪最初20年间提出了“宋代近世说”为核心的中国历史时代划分学说和 “中日文化同一体”、“文化中心移动说”的中日文化关系论。对清末中国的研究,对辛亥革命以后中国陷入政局反复动荡、军阀割据的黑暗时代的失望,促使他去追寻他所看到的这些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现象,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是在中国史上的什么时期开始形成的?他找到的答案就是“宋代”。他发现“宋代以来的近世”是中国目前弊端的根源,是中国走向未来所必须克服和超越的对象。
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问题,他提出“文化中心移动说”,他预言:东洋文化的发展,有时还会越出本民族、本国的界限,形成一个“东洋文化圈”。今后,中国文化的中心将移至日本,将由日本来代替中国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这就是近代日本的国家使命、文化天职。
评材料中内藤湖南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要求:围绕材料中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作者意在说明中国文化已不会发展;中国文化的精髓已被包容在日本文化之中;其观点是为日本的侵略政策服务的。
(第一层次,0—4分,观点不明确,没有结合史实论述,逻辑关系不清楚。第二层次,5—8分,观点较清楚,只结合部分史实论证。第三层次,9—12分,观点明确,能结合史实多角度论证,史论结合,逻辑关系严谨,层次分明。)
本题解析: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就本题而言,可以选择同意内藤湖南的观点,也可以反对他的观点,但是都要进行论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黑船事件”和下图事件客观上对日本产业的积极影响是

[? ]
A.议定关税
B.日本能获得欧美国家的廉价工业品西方商船把大量的商品运进日本
C.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D.使日本社会更加动荡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列国家通过改革摆脱了殖民危机并走上了狄立发展道路的是
①俄国?②日本?③中国?④埃及
A.②④
B.①
C.①②④
D.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日本改革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通过改革摆脱了殖民危机并走上了狄立发展道路的是日本。所以选D。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