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儒家学说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两千多年历史中,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吸收其他思想,以适应时代需要。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
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卷七
材料四?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南宋孝宗《佛祖统纪》卷48
回答:
(1)简要概括材料一中作者描绘的理想社会的特征(不得摘抄原文)。(3分)
(2)汉代儒学已不同于先秦儒学。依据材料,说明董仲舒发展儒学的表现,并分析董仲舒的观点仍然属于儒家学说的原因。(6分)
(3)宋代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依据材料,说明宋代儒学发展的特点。(4分)
参考答案:(1)天下为公;选举贤能;不分彼此,各得其所,没有争斗的 “大同社会”(意思相近即可)(3分)
(2)发展:董仲舒吸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 “天人感应”、德刑并用。判断:观点依据《春秋》;主张德为主,强调君主要实行德政。(6分)
(3)特点: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本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糅合了佛道思想。(4分)
本题解析:(1)类似于这样的题,要仔细的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的信息,概括作答。(2)董仲舒的儒学已经不同于战国时期的儒学,而是吸收了阴阳家、道家、法家的思想形成的新儒学。但是董仲舒的思想依然属于儒学的范畴,因为基本的思想如主张实行仁政等是一致的。(3)宋代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理学具有思辩性,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西汉时期确立统治地位,唐宋三教合一后发展成宋明理学,明清成为了官方哲学并出现了批判思想。此外,儒家思想在每一个阶段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历史事件有: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
C.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人民公社、大跃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农民加入合作社是把农民土体所有制变为集体土地所有制。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两大思潮未能在中国真正发展起来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封建残余势力的强大
C.复古主义思潮的盛行
D.一战以后帝国主义的卷土重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近代中国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实质是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之所以不能成功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C、D只是其中一方面因素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至今已有将近400年的历史,是商品经济及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下面三幅图反映了(? )

1952年合作社股票?1956年江宁县公私合营股票? 2008年祥符林业专业合作社股权证
A.股票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
B.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单一性
C.经济政策具有时代特色
D.我国经济制度的主体是股份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用排除法较好,注意审题“三幅图反映了”,A项与图一不符,故A项错误;B项与图三不符,故B项错误;D项表述错误,我国经济制度的主体是公有制经济,故D项错误;因此答案为C项。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二?康有为贸然抛出“易服”主张,让人们脱掉穿了二百多年的长袍马褂,换成西装革履。……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抵制,维新派的威望也因而降低,支持变法的社会力量因而涣散。
——余音《百年黄昏:回到戊戌变法历史现场》
材料三(康)有为以好博好异之故,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以犯科学家之大忌,此其所短也。……有为之为人也,万事纯任主观,自信力极强,而持之极毅;其对于客观的事实,或竟蔑视,或必欲强之以从我。?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易服”主张的最终结果。(2分)
(3)指出材料三中梁启超观点的史实依据。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5分)
参考答案:(1)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整个戊戌变法运动了。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2分)
(2)激化社会矛盾,加速变法失败。(2分)
(3)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2分)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缺乏群众基础;领导者的策略和人品。(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