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儒家学说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两千多年历史中,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吸收其他思想,以适应时代需要。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
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卷七
材料四?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南宋孝宗《佛祖统纪》卷48
回答:
(1)简要概括材料一中作者描绘的理想社会的特征(不得摘抄原文)。(3分)
(2)汉代儒学已不同于先秦儒学。依据材料,说明董仲舒发展儒学的表现,并分析董仲舒的观点仍然属于儒家学说的原因。(6分)
(3)宋代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依据材料,说明宋代儒学发展的特点。(4分)
2、判断题 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历史事件有: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
C.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判断题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两大思潮未能在中国真正发展起来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封建残余势力的强大
C.复古主义思潮的盛行
D.一战以后帝国主义的卷土重来
4、判断题 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至今已有将近400年的历史,是商品经济及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下面三幅图反映了(? )

1952年合作社股票?1956年江宁县公私合营股票? 2008年祥符林业专业合作社股权证
A.股票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
B.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单一性
C.经济政策具有时代特色
D.我国经济制度的主体是股份制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二?康有为贸然抛出“易服”主张,让人们脱掉穿了二百多年的长袍马褂,换成西装革履。……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抵制,维新派的威望也因而降低,支持变法的社会力量因而涣散。
——余音《百年黄昏:回到戊戌变法历史现场》
材料三(康)有为以好博好异之故,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以犯科学家之大忌,此其所短也。……有为之为人也,万事纯任主观,自信力极强,而持之极毅;其对于客观的事实,或竟蔑视,或必欲强之以从我。?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易服”主张的最终结果。(2分)
(3)指出材料三中梁启超观点的史实依据。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5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