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的实质是?(?)
A.根据土地数量的多少收税
B.按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C.按公田数目向耕者收税
D.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庆历新政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材料"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可以看出这是说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情况。北魏孝文帝改革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缓解了社会矛盾,增加了财政收入。故选B。A项时期在土地政策上推行的是废井田,开阡陌;C项并未实行土地方面的改革;D项错误,庆历新政主要是在改革吏治方面。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促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的因素有:①官吏的贪污搜刮加重了各族人民的负担?②沉重的兵役导致人民不满,不断举行起义?③东晋的入侵导致北魏有亡国的危险?④汉族官僚与鲜卑贵族矛盾激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北魏初,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据此,北魏政权采取的措施是实行
A.俸禄制
B.均田制
C.三长制
D.租调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故选B。而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C项明显错误;D项是从特点说的。
点评: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文明进程和推动北方社会的发展,孝文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化,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是的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同时,经营农业生产,也进入到农耕文明阶段。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