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考历史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六)
2019-06-29 11:02:01 【

1、判断题  (22分)如何用“法”来协调社会关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为此作出了各自的贡献,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管仲·任法》
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心度》
故善为主者,明赏设利以劝之,使民以功赏而不以仁义赐;严刑重罚以禁之,使民以罪诛而不以爱惠免。……操法术之数,行重罚严诛,则可以致霸王之功。
——《韩非子·奸劫弑臣》
材料二: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末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法律就是人类的理性……法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每个国家的政治法规和民事法规应该只是把这种人类理性适用于个别的情况。……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子关于“法”的思想的实质及其历史地位。(4分)
(2)比较材料一、材料二,指出黄宗羲在“法”的来源、目的等方面的进步主张,并扼要分析其意义。(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孟德斯鸠的法律思想。(10分)


参考答案:
(1)实质:通过厉行赏罚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地位:是先秦“法”学思想的集大成者。(4分)
(2)进步思想:来源:黄宗羲主张法由天下人出(天下人共同制订),反对法自君出(3分);
目的:黄宗羲主张法律应该维护天下人的利益,反对法律只维护君主的利益(3分)意义:为中国近代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2分)。
(3)法律思想:认为法由理出(答制订法律必须遵循普遍理性或规律也可得分);只有人民可以制订法律(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得2分)。法律必须保护每个人的人权(即保护每个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权);法律必须限制政府权力,防止政府独裁(4分)。认为政治民主及人民自由的保证是分权;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并相互监督(4分。答强调司法独立即可得2分)。


本题解析:
(1)考查学生依据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韩非子强调“法者,王之本也。”“……操法术之数,行重罚严诛,则可以致霸王之功。”可见他主张通过厉行赏罚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第二小问他的历史地位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分析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依据“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可见材料一认为法律自君出;依据“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可见材料二认为法律不应该是天 子的一家之法,通过分析比较即可得出其在来源上的进步性是黄宗羲主张法由天下人出(天下人共同制订),反对法自君出。在目的上的进步性是黄宗羲主张法律应该维护天下人的利益,反对法律只维护君主的利益。黄宗羲这种思想的意义是为中国近代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3)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分析材料依据“法律就是人类的理性”“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归纳为:法由理出、只有人民可以制订法律、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并相互监督、法律必须保护每个人的人权、法律必须限制政府权力,防止政府独裁等。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美国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一书中提出,铲平世界的第一辆推土机是柏林围墙的倒塌和Windows3.0版的开启。对这种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全球化的趋势始于冷战格局的结束
B.信息技术的进步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C.柏林墙倒塌消除了东西方之间的隔阂
D.Windows3.0填平了南北之间的鸿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骷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非打倒孔家店不可”
——李大钊
指出以上三段材料的主要思想(3分),分析出现这些思想的原因(9分)。


参考答案:主要思想:材料一是孔子“仁”的思想;材料二是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思想;材料三是李大钊反儒家思想。(3分)
出现这些思想的原因:(1)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孔子提出“仁”和“礼”,用以恢复社会秩序。
(2)汉初为了休养生息,实行“黄老之学”,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了适应大一统的需要,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思想。
(3)西方民权思想的传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加深,辛亥革命的失败,新文化运动的掀起,提出反对旧文化、旧道德。(9分)


本题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本题选取了三则与“儒学”相关的材料,切口较小,而简洁、精要地概述这三个时期不同的阶段特征是答好后半个问题的关键。高三学生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不同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局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主要忽视了
A.民族融合的作用
B.分裂中孕育的统一
C.江南经济的发展
D.君主专制逐步的加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2分)
追求公平公正、社会和谐是人类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季羡林说和谐人生》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政府一般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持自由放任式的不干预态度,人们认为穷人应该对自己的贫困负责,政府没有义务为了帮助穷人们人为地改变市场竞争和淘汰法则。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人逐渐承认贫困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多的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政府该介入社会福利事业。
——牛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材料三中国人民在50年中实现了人权发展的伟大的历史性飞跃。尽管在维护和促进人权的过程中遇到过曲折,但是,一个不容争辩的基本事实是: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一个积弱积贫、备受屈辱的旧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独立自主、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12.5亿中国人民主宰了自己的命运,过上了丰衣足食、文明健康的美好生活,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民主自由。
  ?——《中国人权发展50年》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诸子百家思想为例说明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哪些合理成分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30年代前后美国政府对待贫困问题态度的变化,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为解决美国的贫困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说明新中国在人权发展中曲折的表现和实现历史性飞跃的政治、经济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


参考答案:(22分)
(1)举例:儒家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墨家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有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儒家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老子,天道自然,有助于人与自然及内心的和谐。 (6分)
(2)政府态度:从不干预到干预(或从自由放任到政府介入)。 措施:直接救济;以工代赈(或兴办公共工程);制定有关法律,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8分)
(3)曲折:文化大革命严重践踏人权。 原因:建立并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认识:继承与发展;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关注民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8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困难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二次世界..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