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中央人民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请回答:
(1)我国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4分)
(2)“一五”计划完成后,有哪些主要成就?(2分)
(3)结合“一五”期间的有关史实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条件:①经过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社会秩序安定,有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②经过土改等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也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③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基本解决,人民政权巩固。(4分)
成就:①工矿业成就最突出,建成500多个重要的项目。②农业按计划完成。③交通运输业取得很多成就,新建铁路30多条,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④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2分)
原因:①党的正确领导:及时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派优秀干部领导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②全国人民热情高涨,工人开展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科技工作者大显身手;广大农村和各行各业支援工业建设。(4分)
本题解析:第一问要求回答我国一五计划实施的条件,我国是在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因此一五计划实施的条件应从1953年前的史实中归纳,比如:政权的巩固措施、经济的恢复情况等。第二问是对“一五”计划实施后取得的成就的再认和再现。第三问要求分析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肯定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全国人民的热情工作,但注意要结合具体史实来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随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近代中国出现了多元化经济结构,如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同时并存,这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①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复杂化 ?②使中国社会性质特殊化
③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④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多元化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010年2月,欧盟连续三次召开重要会议,讨论如何应对希腊债务危机给欧元区带来的影响。建立欧元区是欧洲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下列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欧元启动于两极格局解体后②欧元区的形成标志着欧洲一体化的完成
③欧元的使用有利于欧盟经济的稳定发展④欧元的使用引发了希腊等国的债务危机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 )
① 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前完成 ② 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③ 开始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 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明确三大改造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两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摘自《简明宋史》
?材料二: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
| 西汉(公元2年)
| 唐朝(752年)
| 南宋(1210年)
|
黄河中下游地区
| 42.8
| 32.3
| 53.2
|
江淮地区
| 15.2
| 23.4
| 45.6
|
西南地区
| 3.9
| 7.1
| 9.2
|
?——摘自《简明宋史》
材料三:唐宋以后,北方森林植被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加上人口增殖对粮食需求的增加导致了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北方再也看不到连片种植桑麻的景象了。
——摘自余桂元《历史教育在环境教育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潜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1)变化:唐朝中期以前,中国丝绸的产地主要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唐朝中期以后,南方的丝绸生产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北宋时,丝绸业的中心已移至四川和东南沿海地区,北方丝绸生产日益萎缩。
(2)原因: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大,削减桑麻改种谷物;北方森林植被遭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北方战争的破坏,大批技术工人南下;唐末五代以来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自然条件更适宜植桑养蚕。(只要能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要注意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题解析:中国是丝绸大国,古代丝织技术水平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这部分知识是中国古代史中主干知识之一,是高考常考的一个重点知识。本题以中国古代丝织业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原因及启示。审题时要抓准“生产格局”四个字。解题时,要注意充分运用材料中的历史信息作答。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