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历史教育的对象是包括史学工作者在内的广大社会公众,它必须适合于具有不同的年龄阶段、文化水平、知识水平的人们的需要。中国古代史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如分成蒙学读物、通俗读物、高层次读物。下列选项中属于蒙学读物的是
A.《资治通鉴》
B.《史记》
C.《三字经》
D.《三国演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近代经济获得一定发展。促使革命前后经济发展的相同原因是(?)
A政府鼓励发展实业的政策? B 列强的经济侵略有所缓解
C国际国内市场的逐渐扩展? D社会变革形成稳定的国内环境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晚清的新政改革在内外压力之下被迫采取鼓励发展实业的政策,而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则积极主动的推行鼓励发展实业的政策,所以A是二者的共同点,B C D三项表述不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以下收录某部著作中的一段师生对话录:
生:“必有是理,然后有是气,如何?”
师:“此本兄先后之可言,然比欲推其所从来,则需说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印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
其中的“师”是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1分)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1和图2的服饰设计有何相同特点?(2分)图2服饰设计的背景是什么?(3分)
材料二:

(2)结合以上图片,试分析交通、通讯工具和大众传媒的进步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
(6分)
参考答案:(1)中西合璧(2分)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
装的特点,设计出了中山装。(3分)
(2)缩短了彼此间的距离;促进了区域之间、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快了生活节奏;提高了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6分,答出其中三点
即可,言之有理亦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图为1987年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B.两极格局瓦解,美日争锋
C.美日在贸易领域展开激烈争夺
D.日本实力大增,挑战美国霸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中英文“TRADE WARS”的含义是贸易战争,由此不难确定图片主要反映的是日本经济腾飞后与美国展开激烈的贸易争夺战,所以C项表述最符合图片寓意,A项说法正确但图片无法体现,B D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材料史实,苏联解体后两级格局瓦解,这与材料中时间特征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