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材料二

废除农奴制后,农奴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图为农民在大街上嚼食面包和大葱。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会产生上述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如何评价1861年改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材料二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生活仍然贫困。
(2)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一方面,农奴制改革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另一方面,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植工业发展。农民依然贫困的原因:一方面,农民所得份地比原来耕种土地少,还要缴纳高出当时地价两三倍的赎金;另一方面,农民被“解放”后又受到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
(3)1861年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同时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改革不彻底,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体现俄国农奴在摆脱人身依附关系方面不彻底的是(? )
A.地主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分给农民
B.保留了农民对于地主所承担的劳役地租
C.农民需付高额的现金才能真正获得土地
D.地主控制的村社束缚农民的自由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有人说:“从政治文化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假如这场革命能象________那样,除了在政治形式或社会生活上带来改变外,也造成政治文化的改变的话,中国就不必承受此后长期内乱的痛苦”。假如这一观点成立的话,空格内应该填入最典型、确切的历史事件是?
[? ]
A.洋务运动?
B.十月革命?
C.彼得一世改革?
D.明治维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越来越频繁的农奴起义
B.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
C.革命民主主义思潮涌动
D.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
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土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3分)
(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3分)
(3)材料三改革与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3分)
(4)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3分)
参考答案:
(1)俄国侧重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度。(1分)日本则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1分)中国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的命运。(1分)
(2)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是这次改革的领导者,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奴;(1分)日本:天皇是改革的主导者,拥有实权,积极推进明治维新的开展;(1分)中国:光绪帝同情变法,作出改革举动,但由于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导致变法失败。(1分)
(3)核心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富国强兵(1分);局限性: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1分);改革方式:自上而下的改革(1分)。
(4)它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统治者的态度等。(答对任3点给3分)
本题解析:
(1)问注意结合三国改革的背景分析危机的具体表现:俄国主要是国内统治危机,日本侧重于向西方学习,中国清朝统治统治危机与民族危机并存。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位君主在改革中的作用:亚历山大二世是1861年改革的领导者;日本天皇是明治维新的主导者;中国的光绪帝虽然支持变法,但没有实权。
(3)解答本问时注意联系世界各国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但各国改革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局限性可从自上而下进行改革的方式入手分析。
(4)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①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②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利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
点评:本题考查了在工业文明冲击下出现的欧亚三国进行的改革。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是要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政治改革的关系,二是要注意比较三国改革前的不同背景(俄国是独立主权国家;日本和中国尽管主权不独立,但日本改革要比中国早,资本主义还处于自由竞争的阶段;中国改革的时代,资本主义已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