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
材料四?(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敛免役钱,宽富而困民,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篇》
请回答:
( 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的一项是什么?(2分)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8分)
(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6分)
?
2、判断题 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改革史实的是
[? ]
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
3、判断题 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进行改革,其中心内容是
A.整顿军队
B.改革财政
C.改革科举
D.整顿吏治
4、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盐乡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之,谓之常平盆。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由是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他在实践中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王者爱人,不在赐予,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救之。”他认为“善治病者,不使之危急.善救灾省者,匆使至给。”他主张“丰则贵取,饥则贱与”。刘晏救灾为了做到“应民之急,还走其所辖各州县储粮三百万石,以作备荒之用。“晏常以办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教精悍廉劲之士而用之。”他认为:“士陷赃贿弃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洁康,终无荣显,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
材料二?公元11世纪,王安石那场声势浩大的变法以失败告终,比王安石早300年的刘晏悄无声息的财政改革却获得了巨大成功,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刘晏财政改革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不太涉及政治之争和利益的分割,阻力比王安石小得多。但是,就变法者本身的理念而言,刘晏还是有比王安石高明之处。王安石变法为富国强兵,富国强兵本身没错,但这个口号本身隐藏了些许急躁的心态,王安石本人也性格急躁,喜欢看得见的成绩结果就会给小人可乘之机,在操作过程中变味。本来是给予,却变成索取。例如青苗法本来是一种借货行为,后来却变成政府的强制货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刘晏改革的理念。(6分)
(2)据材料及所学分析,与刘晏改革对比,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9分)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邓克垚《世界文明史》
(1)在材料一中司马光与王安石围绕什么问题而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我们所学知识,
分析这一争论的实质,并指出变法触动了哪部分群体的既得利益。(6分)
(2)王安石变法的哪些措施中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6分)王安石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有哪些?(4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