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人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8 年2 月2 日《人民日报》社论宣称:“我们国家现在面临着一个全国大跃进的形势,工业建设和生产要大跃进,农业生产也要大跃进。”此后又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的宣传口号,并报道了个别地区小麦亩产7 320 斤与水稻亩产13 万斤等高产情况。1958 年北戴河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农村工作的“决议”指出:“人民公社发展的主要基础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全面不断地跃进……这将成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单位……看来,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
材料二:中国粮食产量变化情况

材料四:由于过度垦殖、放牧等人为因素,中国土地荒漠面积不断扩大。五六十年代年均土地荒漠化面积是1560km2,七八十年代增至2100km2,九十年代高达2460km2。
———《北京青年报》2000年4 月12日
材料五:到80 年代末,中国粮食增产中约1/3 是靠科技应用取得的。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
良种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在“九五”期间将达到40%以上。
———《经济日报》1997 年3 月18 日
据专家估计,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率如能提高到50%,则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可提高4500 万吨。
———《经济日报》1997年4月1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1958~1961 年间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的原因。
2.从哲学角度分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的启示。
3.分析材料三中我国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耕地面积下降的原因,为什么耕地面积下降而粮食产量不断增长?
4.联系材料三、四、五,谈谈如何发展我国农业。
参考答案:(1)“大跃进”运动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资源,破坏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生产关系超前变革,挫伤了农民积极性,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1959~1961 年的自然灾害。
(2)①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生产力发展是客观的,而人民公社化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必然阻碍生产力发展。②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尊重客观规律。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违背了客观规律,必然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必须按规律办事。③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浮夸风”与高指标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否认,是错误的。
(3)耕地面积下降的原因:人们肆意开发利用土地,土地资源受水蚀、沙漠侵略等影响,丧失大量良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人口猛增,导致城市、工业和交通基本建设用地和农村住房用地扩大,使耕地面积不断缩小。粮食增产的原因:增加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4)农业生产必须面向市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走高产优质高效之路;农业生产必须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走科技兴农之路;农业生产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能单靠扩大耕地面积提高产量,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条件地退耕还林,保护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准确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二中提取,第2 问注意“哲学角度”来思考,它体现了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原理。第3 问与地理知识相联系,比如与土地资源受损,经济迅速发展,人口猛增等因素有关系。第4 问要从多角度回答,比如面向市场,结构调整,科技兴农等因素。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其原因在于中国较与世隔绝,它仅仅受到西北游牧民的侵略……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新的、更有效的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原先的黄河发源地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铁制工具还促进了流域地区大批的排水工程、为长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伴随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即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制……法家人关心的是改革社会,以加强他们所奉事的诸侯的力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美国“除了全州性的法律以外,州有时也颁布一些全州性的治安条例。但在一般情况下,是由乡镇当局或乡镇官员会同治安法官,根据当地的需要,规定本地的社会生活细则,公布有关公共卫生、正常秩序和公民道德的守则。”
——引自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1)材料一中,作者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历史原因有哪些?(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特点。(4分)这样的权力分配有何积极作用?(2分)
(3)古代中国和近代美国都实行中央集权制,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央集权制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1)原因:西北游牧民族的威胁;东周以来的混乱局面使人民渴望结束割据战乱;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其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法家人物和各国政治改革的推动。(回答其中三点给3分。)
(2)特点:美国重视加强中央集权,但赋予地方一定的权力;地方可以颁布自己的法律、法规、守则。(4分)积极作用:既有利于加强中央权力,也有利于发挥地方的自主性。(2分)
(3)认识:实行中央集权制是历史的必然;中央集权制更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和有效促进社会的发展;但若权力过度集中于中央,不利于地方自主性的发挥。(回答其中两点给4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受到西北游牧民的侵略”、“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原先的黄河发源地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等信息可以看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生产力的发展、人心对和平的渴望和外族的威胁都有一定的关系。(2)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体制,在保证集权的同时,不仅在中央各机构之间分权,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也是实行分权。这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3)从中国和美国的体制可以看出,集权是趋势,但是也要保证地方的自主权和积极性。
点评:中国古代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积极方面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保证了政治的稳定,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地方的自主权往往不足。美国建国后实行的是邦联制,邦联制下中央无权,不能节制地方和维护国家利益。通过1787年宪法建立了联邦制,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又保证了地方的自主性。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清人戴震曾说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批判了清政府残酷的“文字狱”
B.批判了理学对人自然欲求的扼杀
C.认为人们可以违法但绝不能背理
D.认为理学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通过史料考查对宋明理学消极性的准确理解能力,属于程度性选择题,解题时需要抓住关键词“最准确”。材料大意为:人死于法的,有人可怜,而死于理的,却没有人可怜。实为批判理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束缚人们思想的弊端,所以B为正确答案。ACD的表述均不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列表述能够正确反映1958年我国工业化建设的是
A.经济增长率与经济效益不成正比
B.全国经济开始进入最困难时期
C.全面实现了即定的经济计划指标
D.在稳步前进中逐渐实现综合平衡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1958年,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特征主要是:经济计划指标不断提高:全国掀起大炼钢铁的大跃进运动。其中,人跃进运动是使全国小高炉遍地开花,钢产量提高了,但合格率很低,并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