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29-1933年美、德、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分别下降情况,下表反映了
美国
| 德国
| 英国
| 法国
| 日本
|
46.2%
| 40.6%
| 28.4%
| 16.5%
| 8.4%
|
①资本主义国家受经济危机打击沉重
②经济危机波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③经济危机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
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说:
“……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1)当时美国出现了什么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是什么(3分)
(2)罗斯福采取了怎样的对策?试述评之。(4分)
参考答案:(1)经济危机。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的,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资金的矛盾。
(2)罗斯福采取了恢复银行的信誉,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以及调整农业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是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对资本主经济进行干预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危机,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
本题解析:本题比较简单,主要考察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评价。应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予克服困难。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其直接影响是:
[? ]
A.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
C.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曰益加深
D.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分)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曾出现极具破坏性的贸易保护主义局面,当前在愈演愈烈的金融风暴中贸易保护主义也有抬头的趋势。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两次经济危机爆发的共同之处(4分)
材料二 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高筑的各种贸易壁垒,国际社会历经数十年才逐步拆除。
(2)拆除各种贸易壁垒的关键措施是什么?(1分) 有什么意义?(4分)
材料三?据新华社北京2009年2月14日?美国国会参议院13日晚最终投票表决批准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经美国国会最终批准的这份计划保留了受到各方广泛批评的“购买美国货”条款,即要求计划支持的项目使用的钢铁和制成品应为美国生产。
(3)美国经济刺激计划中的“购买美国货”条款为什么受到各方的批评?(4分)
材料四? 2008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金融危机风暴席卷全国,中国怎么办?大力开拓广阔的国内市场,让中国百姓得益、更多地享受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是中国就对这场危机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中国应如何应对这场全球金融危机?(6分)
参考答案:(1)华尔街首先爆发金融危机,进而引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首先从美国爆发,之后向世界各地蔓延。(4分)
(2)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订。(1分)
意义:创造—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2分)
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的发展 (2分)
(3)违背了自由贸易原则;有引发全球贸易战的危险。(4分)
(4)扩大国内市场,拓宽就业渠道,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联合国际力量维护世贸规则。(6分,答出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其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材料一?宋代是中国古代法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已“发展到最高峰”。宋代法律在调整经济关系、维护私有权益、推进司法公正等诸多方面,是以前任何朝代难以企及的。……宋代对法律主体的认知有突破性进展,佃户、雇工、人力、女使都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仅在契约的有效期内与主人维持主仆名分;宋仁宗景元年(1034年),商人被编入“坊廓户”(相当于现在城镇户口),成为“能为国致财者也”。……由于特定的历史时代的局限,宋代法制的发展没能引领中国的法制走向近代化……元朝统一后,将奴隶制蓄奴习俗带入中原,奴婢可以买卖,宋代形成的社会成员平等化趋势发生了逆转。同时宋代商品经济被局限在原本的封建经济体系内,商人不是独立的阶层,不能形成独立的阶级力量,这成为制约宋代法制进一步发展的经济性因素。
——摘自朱勇《论宋代法制文明及其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法制“发展到最高峰”的具体表现(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法制“发展到最高峰”的原因及“没能引领中国的法制走向近代化”的决定性因素(8分)。
材料二? 1933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废两改元》的训令,规定“自4月6日起,所有款项之收付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于是中国银本位制度确定,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开始实施法币政策。(一)钞票发行权收归……。(二)废除银本位制,规定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纳粮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三)实行白银国有。……1936年,中国重要谷物收成的价值达法币56亿元,比1935年增加了几乎45%;工业品总产值为法币122亿元,比1935年增加了11%,资本主义生产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的58.6%,其中民族资本占88%。
——摘自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上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国民政府放弃银本位制的主要原因(3分)。分析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的影响?(6分)
材料三?二战后,杜鲁门政府提出了“公平施政”的纲领,期间最重要的一项立法是1946年通过的“就业法”。这项法令责令联邦政府负责维持“最大限度的就业、生产和购买力”,以避免再次出现30年代曾经出现过的那种大规模的失业。由于杜鲁门政府的种种措施,经过两年时间,美国实现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的调整而没有出现动乱的局面。1946年5月,戴高乐临时政府正式颁布大规模实行国有化的法令。煤炭、运输、电力、保险公司和包括法兰西在内的大银行都实行了国有化。……除了国有化之外,法国按照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某些保障,此项费用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这些法令和措施对于防止最坏形式的贫困和社会动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摘自《世界当代史》
(3)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4分),简述其主要影响?(6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法制与社会发展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具体表现:宋代对法律主体的认知有突破性进展,佃户、雇工、人力、女使、商人都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2分)
原因:封建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对峙,出于增加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加强立法。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空前繁荣,需要加强立法来调整经济关系、维护私有权益。理学和科举制(教育)的发展,为法律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唐代律令的发展完善为其奠定了基础。(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决定性因素:商品经济被局限在封建经济体系内(小农经济的阻碍)。(2分)
(2)主要原因: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欧美各国为转移经济危机而放弃金本位,高价收购白银,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银本位无法实施。(3分)
影响: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复苏(发展),尤其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较快的发展。使官僚资本完成了对全国金融的垄断,迅速膨胀。(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3)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福利国家(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国有化政策、社会保障政策)。(4分)
主要影响: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战后各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也不利于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各国纷纷减少干预、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6分)
(4)认识:法制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法制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有力杠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制来保障。(只要言之有理均可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