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中国逐渐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关于近现代中国的工业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起点
B.1927~1936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农村经济也有较大进步
C.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民族工业走上独立发展之路
D.1953~1957年执行的一五计划,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A中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诞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但不是民族工业的起点当时农村经济没有多大的发展B一战期间没有走上独立的发展道路C正确。D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和措施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在这方面的法令和措施是
A.奖励保护工商业,废除清朝苛捐杂税
B.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
C.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
D.焚毁刑具,停止刑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社会生活”、“近代化”,C项中的“大人”、“老爷”的称呼都是封建社会的遗留物,把它们给废除,充分体现了近代化,而其它三个选项,没有体现生活生活的现代化,比如A项是经济方面的,不是社会生活方面的。所以答案为C。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同时强调“礼(等级秩序)、义(仁义)、信(诚信)”的只能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即是“仁”,ACD三项都不能明确而直接地体现这一核心。
【考点定位】必修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对“双百”方针叙述正确的是
A.学术上百花齐放,艺术上百家争鸣
B.提出于社会转型期
C.建国初期代表作品有《红岩》、《保卫延安》、《平凡的世界》
D.在实践实施中比较顺利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帝国主义列强要求清政府改革新政,总税务司赫德就向清政府提出,要“认真改革才是最好的办法,”并且煞费苦心地写了一份《更新节略》……清政府表示:敝国现议力行新政,正期图报各大国之惠于后日……与各大国事无穷之利益。”?——摘自徐风晨、赵矢元《中国近代史》
材料2?“新政”的部分措施是以缓和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为目的,……如废科举、设学校、派留学生,裁冗员,设立商部(1903年9月),颁布提倡和保护民族工业的一些办法,……在另一方面,“新政”的整个精神是赋予中国政治以更多的买办性,……当时所颁布的铁路章程和矿务章程,对于“华洋官商”都是一体“保护”。
“新政”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练兵筹饷。……无论中央地方,每项“新政”都是以加重旧捐税或另增新捐税来充经费,其中以练兵款项最大,各省陆续招练新军的结果就是一些新军阀的产生,……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势力最大,成为新军阀的最有力者,……当时清政府中枢力量日就衰微,庆亲王奕助主政贿赂公行,一切听袁世凯摆布。北京新成立的外务部、练兵处等机构实际都在袁世凯的掌握之中。
——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请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和清末民初重大历史变迁,评述新政目的、措施、后果。要求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评述内容应包括:背景:《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取悦帝国主义,加强镇压力量,巩固清政府统治。
内容:振兴教育,奖励实业、编练新军。
后果:新政没有使清朝摆脱内外困境,中国政治的买办性力口强,人民抗捐抗税斗争加剧、民族工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促进了民主革命条件的成熟,加速了清王朝覆亡,新军阀集团的产生和袁世凯势力的崛起,为民主革命的曲折发展,民国初年出现军阀独裁和军阀割据混战,埋下了祸根。
本题解析:
本题是一道“小论文题”,题目围绕清末“新政”组织材料,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技巧在于首先要搞清与“新政”有关系的各种政治势力:材料1中反映了帝国主义、清政府的态度,材料2中反映了人民、新军阀的态度等,可从这几种政治势力在“新政”中的地位及变化,逐层分析目的、措施、后果。注意答题要点中应包括时代背景。
本题难度:简单